服务电话:+86 010 65683881

注册 登录

宋庆龄陵园



       宋庆龄陵园位于上海市长宁区宋园路21号,建于1984年。由宋庆龄同志纪念碑、汉白玉雕像、宋氏墓区、宋庆龄同志生平事迹陈列室、名人墓区、外籍人墓区以及上海市儿童博物馆所组成。集中展现了宋庆龄把毕生精力献给了祖国振兴和人类进步事业,为中国民主革命、为建立新中国、为保卫世界和平而不懈奋斗的人生画卷。宋庆龄陵园已被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纪念碑

       纪念碑始建于1985年,1986年5月29日宋庆龄同志逝世5周年之际,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在这里举行了隆重的纪念碑揭幕典礼。纪念碑的正面镌刻着“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伟大战士宋庆龄同志永垂不朽”30个大字,由时任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上部黑色的碑身,下部枣红色的碑座采用的都是济南产的花岗石。纪念碑高3.3米,宽5米,造型简洁、朴素而又庄重。背面的碑文全长3300余字,全文由上海市政府起草,经中央审阅后定稿,由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张晓明同志书写。


纪念广场

       宋庆龄同志的汉白玉雕像就位于纪念广场北端。1984年1月27日宋庆龄同志诞辰91周年之际,中央集中了北京、上海、四川、沈阳等地的雕塑家,在著名的雕塑权威刘开渠同志的指导下,用北京市房山县石头村的汉白玉雕刻而成。宋庆龄同志头盘发髻,身穿旗袍,外套参照了她1964年出访锡兰时所穿的圆翻领上衣,颇具民族特色,展现了她20世纪60年代的风姿。


宋氏墓地

       宋庆龄陵园的前身是万国公墓,1916年由浙江上虞人经润山私人创办的。当时宋家在此买了22个穴位共计145平方米,中间白色大理石墓分别安葬着宋庆龄的双亲。1918年宋庆龄的父亲宋耀如去世后,就安葬于此。1931年宋庆龄的母亲倪珪贞在青岛病逝后,于1932年与宋耀如合葬于此。

       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的墓位于她父母墓的东侧。1981年5月29日宋庆龄同志在北京因病逝世,享年88岁。6月2日她的遗体在北京的八宝山进行了火化,6月3日在北京的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6月4日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在上海市的万国公墓举行了隆重的国葬仪式。

       位于宋氏墓地东、西两侧的名人墓区和外籍人墓区,是以褒扬先贤、教育后人为宗旨的纪念性墓园,安葬有25位国内的著名人士及600余位外籍人士,涉及25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抗日将领谢晋元、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孙道临、鲁迅先生生前好友内山完造夫妇等。

       李燕娥女士的墓位于宋庆龄父母墓的西侧。李燕娥女士是宋庆龄的保姆,陪伴她长达半个多世纪,她们有着深厚的友谊,宋庆龄同志亲切地称她为“李姐”。1981年2月5日李燕娥女士在北京因病逝世,宋庆龄同志亲笔批示要将她的骨灰安葬在自己父母墓的西侧,并刻上“李燕娥女士之墓,宋庆龄立”的字样。


宋庆龄纪念馆

       宋庆龄纪念馆位于宋庆龄陵园东西轴线的西端,建筑面积5942平方米,由原宋庆龄生平事迹陈列室扩建而成。它的外观如浩瀚书海中一本翻开的历史书卷,庄重典雅。整个建筑由地面三层、地下一层组成,集文物收藏、研究、展示三大功能于一体。一层东部是宋庆龄陈列展览,分为序厅和南北展厅。层高9米的序厅中,宋庆龄放飞和平鸽的全身塑像与山石清泉背景墙互相映衬,体现了宋庆龄高尚的品质和深邃的思想。

       宋庆龄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伟大战士。她的一生贯穿了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她的人生经历丰富多彩。为了使陈展主题鲜明,更富内涵,展览以专题的形式,力求全方位、多角度向观众展现宋庆龄从爱国学生成长为共产主义伟大战士的光辉历程。

一、出身宋氏家族

1、 禀仰爱国信念

       1893年1月27日,宋庆龄出生在上海一个爱国的基督教家庭。父亲宋耀如生于海南文昌,早年赴美国求学,毕业于范德比尔特神学院,1886年回国传教。次年,与明代著名科学家徐光启的后代倪珪贞成婚。1894年,孙中山在上海结识了宋耀如,相同的人生经历使他们成为志同道合的知己,开始了他们长达20多年的友谊。宋耀如通过经商和创办实业积累财富,资助孙中山进行革命,被孙中山誉为革命的瘾君子。倪珪贞深明大义,不顾危险,支持丈夫。在父母爱国思想和活动的影响下,宋庆龄从小就萌发了爱国的情怀,并逐步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2、沐浴民主理想

       少儿时期的宋庆龄曾就读于上海的教会学校,1907年赴美留学,就读于威斯理安女子学院。她在大洋彼岸刻苦学习的同时,依然时刻关注着祖国。

       宋庆龄从父亲的来信中得知辛亥革命胜利的消息,兴奋地扯下墙上的龙旗,挂上了共和国的五色旗。不久,她在院刊上发表文章,盛赞辛亥革命的胜利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事件。

3、难舍同胞亲情

       1927年以后,由于政治信仰的不同,宋庆龄和她的兄弟姐妹各奔东西。但是他们共同传承了父亲的爱国情怀,也始终保持着浓厚的亲情。抗战爆发后,三姐妹共赴国难。宋子文在美国也很关心姐姐的安危。在生命的最后岁月,宋庆龄仍期待能与兄弟姐妹团聚,可见,他们之间仍怀有深厚的感情。

二、矢志民主革命

1、笃爱精诚无间

       大学毕业后,宋庆龄接替姐姐的工作,担任孙中山的英文秘书。在共同的革命工作中,他们逐渐产生了感情。1915年10月25日,宋庆龄与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结婚。婚后,宋氏夫妇补赠了藤木家具、百子图被面和宋老夫人出嫁时嫁衣作为嫁妆,为女儿祝福。在以后的十年中,纵然历经革命的挫折与失败,宋庆龄始终忠贞不渝地跟随孙中山出生入死,同甘共苦。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6月16日,国共两党共同创办的黄浦军官学校开学,宋庆龄陪同孙中山出席了开学典礼。同年10月,孙中山北上。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病逝于北京。您在展柜中看到的是分赠给北京各界人士的照片和孙中山的家事遗嘱。

2、屹然砥柱中流

       孙中山逝世后,宋庆龄并没有被悲痛压倒,而是坚定地、独立地继续着孙中山的革命道路。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她愤而出走海外,旅居苏联和德国,寻求救国真理。

三、为新中国奋斗

1、坚持团结抗战

       1931年,宋庆龄回国奔母丧。“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宋庆龄在上海积极支援淞沪抗战,她亲赴前线慰问十九路军将士,并与军长蔡廷锴亲切交谈,合影留念。她与何香凝等人在上海交通大学筹建伤兵医院,救护和安置英勇负伤的抗日将士。

       当时,宋庆龄还在上海参与创办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和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大力营救被捕爱国志士。

       1938年,她在香港创建保卫中国同盟,在海外华侨中呼吁抗战、发起募捐、举办工业合作社和各种义演、义卖活动,为八路军和新四军提供了大量医药物资援助。1941年,香港沦陷后,保盟总会迁至重庆。抗战胜利后,宋庆龄回到上海。

2、迎接时代新生

       宋庆龄回到上海后,将“保盟”改名为“中国福利基金会”,继续援助解放区的医疗卫生事业。

       同时,宋庆龄在上海呼吁停止内战、组织联合政府,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1949年8月,她接受毛泽东、周恩来的邀请赴北平出席全国政协商一次会议,中共领导和各界代表50余人亲到车站迎接。

3、共商建设大计

       新中国诞生后,宋庆龄历任国家副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进行了大量国务活动。她多次深入工厂、农村、部队、街道和少数民族地区视察,为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建言献策。

四、缔造民族未来

1、谋求妇女解放

       宋庆龄是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前驱和卓越的领导者。早在追随孙中山南征北战的过程中,她就积极动员妇女,投入反对封建军阀的斗争。1924年11月途经日本神户时,首次以孙夫人的身份发表关于妇女解放运动的演说。1927年,她在武汉开办国民党妇女党务训练班,为全国,特别是两湖地区的妇女运动培养了一批骨干。抗战爆发后,宋庆龄在上海发起成立了中国妇女抗敌后援会,发动妇女“和男同胞共赴国难”,一致抗日。新中国成立后,她号召和教育妇女投入革命和建设,为保护妇女权益,提高妇女素质作出了巨大努力。1950年,中国福利基金会改组为“中国福利会”,专门致力于妇女和儿童的医药卫生和福利文化工作。

2、关爱人类至宝

       宋庆龄把少年儿童称为“人类的至宝”,把少儿工作视为缔造未来的伟大事业,一生倾注大量心血。战争年代,她积极救济战灾儿童,著名的洛杉矶托儿所,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在延安的窑洞里建立的。她领导中国福利基金会创办儿童读书阅览室和儿童福利站,教会失学儿童识字,向贫苦儿童提供医疗服务,发放食品和营养品。为募集资金,多次举办义卖活动。著名的漫画家张乐平曾精心赶制了30多幅“三毛”水彩画供展出义卖,还特地为“三毛乐园会”设计了别致的徽章。

       中国福利基金会改组为中国福利会后,创办了新中国的第一份儿童读物《儿童时代》。几十年中,宋庆龄给这一刊物写了十篇文章、四幅题词,字字句句都凝聚着她对孩子们深厚的爱。除此以外,中福会还创办了一系列儿童文化福利机构,包括中福会少年宫、儿童艺术剧院。

       1981年5月14日,宋庆龄病重,但她仍然坚持为“六一”国际儿童节报告会写贺信,不想这封贺信竟成为宋庆龄的绝笔。15天后,她离开了我们。但是,正如她在贺信中写的,“我关怀热爱儿童和少年的心和你们在一起跳动。”

五、致力世界和平

1、倡导和平运动

       宋庆龄是一位杰出的国际政治活动家。在20世纪20至40年代,她致力于世界反帝反殖斗争,营救国际共产主义战士,主张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抗战爆发后,宋庆龄通过保盟将抗战宣传画发行到世界各地,还创办了英文版双周刊《保卫中国同盟新闻通讯》,让海外人士能够及时了解抗战的真实情况。

       新中国成立后,她积极从事世界和平运动,主张世界各国和平共处。鉴于宋庆龄在维护与巩固世界和平的斗争中所作出的卓越贡献,1951年4月,“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国际奖金委员会决定授予她“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国际奖金。次年10月,宋庆龄被推举为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和平联络委员会主席。12月,她率团到达维也纳出席世界人民和平大会,并发表了题为《人民能够扭转局势》的讲演。

2、广交国际友人

       宋庆龄与国际友人场景展现了宋庆龄在各个历史时期团结国际友人共同奋斗的精彩篇章,彰显宋庆龄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和独特的人格魅力。他们中也有不少人选择了在中国定居,甚至加入了中国国籍。他们的下一代至今仍在为中国建设和对外宣传事业发挥着积极作用。

3、架设友谊桥梁

       宋庆龄是新中国的和平使者。她创办《中国建设》杂志(后更名为《今日中国》),增进世界人民对新中国的友谊和了解。她多次出国进行友好访问。陵园中的汉白玉雕像便是以她1964年出访斯里兰卡是的形象为原型创作的。宋庆龄还经常会见来访的各国领导人。他们中有越南国家主席胡志明、朝鲜首相金日成、柬埔塞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等。

       直至垂暮之年,宋庆龄仍坚持参加重要的外事活动。1981年5月8日,发着高烧的宋庆龄坚持出席了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来华授予她荣誉法学博士学位的仪式。这也是宋庆龄一生中最后一次参加公务活动。

六、闪耀千秋光华

1、天地日月同悲

       1981年4月底,宋庆龄被确诊患有白血病。病重期间,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她的亲属纷纷前来探望。5月15日,宋庆龄生平第二次提出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要求。当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紧急会议,一致决定接受宋庆龄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1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也通过决议,授予她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的称号。

       1981年5月29日,宋庆龄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遵照宋庆龄的遗愿,她的骨灰安葬在上海市万国公墓宋氏墓地,她父母的身旁。党和人民为她举行了隆重的国葬仪式。

2、 挚爱永留人间

       宋庆龄入葬万国公墓后,中共中央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陵园。她的墓前,一年四季都有前来瞻仰祭扫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