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电话:+86 010 65683881

注册 登录

北京李大钊故居



       李大钊故居,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文华胡同24号。1920年春至1924年1月间,李大钊一家在此居住。这里见证了李大钊短暂而光辉的一生,再现了伟人当年的风采,展现了他伟大的人格魅力。

       李大钊(1889.10.29-1927.4.28)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创建中国共产党、促成国共两党合作等做出了巨大贡献。1979年,李大钊故居被公布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是一座院落的后院,自成一体的三合院,有正房3间,东、西耳房各2间,东、西厢房各3间。现在依据文献记载和有关回忆,恢复1920年春至1924年1月间,李大钊一家在此居住时的原貌,以突出反映李大钊的家庭生活和革命活动。这里是他在故乡之外和家人生活时间最长的一处居所。

       北房堂屋:接待客人和家人活动、用餐场所

       堂屋和西屋为一个通间,是餐厅兼李大钊全家人的活动场所。在这间屋子里,曾经接待过陈独秀、邓中夏、梁漱溟、章士钊和吴弱男夫妇等众多同志和友人。

       李大钊将明代杨继盛的“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取宋代诗人陆游《文章》一诗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改为:“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并书写此联多次,分别送给杨子惠和吴弱男。家中也一直悬挂此联。现在已经成为李大钊一生精神风范的写照。

       北房东屋:李大钊夫妇的卧室

       李大钊与夫人赵纫兰于1899年结婚,婚后真正生活在一起的日子多是学校寒、暑假期。赵纫兰比李大钊大6岁,识字不多,在家服侍祖父,抚养子女,支持革命事业,含辛茹苦。李大钊、赵纫兰共同生活27年,而在一起最长久的日子,就是在这院子、这房间。

       1924年5月,在他去苏联参加共产国际五大,知道将留在那里工作的时候,写信给妻子:“我这次出国说不定什么时候回来,你应当坚强起来,千万不要因为我的生活颠沛流离而焦急,应当振作起精神抚养和教育子女。不用多久,红旗将会飘满北京城,看那时的中国,竟是谁家天下!”

       赵纫兰 1927年4月6日和李大钊一同被捕,她护着星华、炎华,在监狱里被关押22个昼夜,在法庭上与李大钊仅见一面,李大钊就义后,灵柩未能安葬,最使赵纫兰心痛。1933年4月,她带病到北京,得到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等担保,为李大钊举行了公葬。35天后的5月28日,即民间所说的忌日“五七”之日,赵纫兰病逝,终年49岁。1936年6月,中共河北省委追认赵纫兰为中共党员。

       西耳房:李星华的住室

       李星华(1911-1979),李大钊长女。1927年与父母一起被捕,李大钊就义后,辍学照顾生病的母亲和幼小的弟妹。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与组织失去联系。1933年为父亲公葬奔走,5月料理母亲丧事。长期在艰难中生活。1937年中法大学经济系毕业。1940年赴延安。1945年重新入党。新中国成立后,从事教学和民间文学工作。“文化大革命”中郁愤成疾,双目失明,1979年病故,安葬在乐亭故居。

       这是一张难得的李大钊子女的合影:长子葆华、次子光华、三子欣华,长女星华。只缺次女炎华。因为66年炎华已去世

       东耳房:炎华、光华、钟华住室

       在这间屋子曾住过炎华、光华,和给光华喂奶的老王妈。后来又多了一位小钟华。

       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就义后的李星华、李炎华、李光华,在府右街后坑朝阳里3号家中。

       早逝的次女李炎华(1919-1966)

       1938年李炎华喊出“继承大钊遗志,不当亡国奴!”的口号。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7月冀东抗日大暴动时,炎华在抗日联军第十总队政治部做宣传鼓动工作,暴动失败后与组织失去联系。后在故乡大黑坨小学校任教。全国解放前夕调到冀东建国学院,新中国成立后调到北京工作。1966年病逝。

       次子李光华(1923-  )

       李光华于1923年1月12日出生在这里。1940年大姐星华带着他奔赴延安。1941年3月入党,1942年任米脂县委宣传干事,抗战胜利,1946年回到冀东,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乐亭县委宣传部长、卢龙县委副书记、唐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唐山华新纺织厂党委书记、唐山钢铁厂第二书记。1959年调到北京,1977年任中国科学院电子研究所党委书记。1982年离休。2006年李大钊故居修缮工程开工仪式上,光华再次到小院,高兴地说:“回家了,回家啦。”

       三子李欣华(1926-1989)

       李大钊幼子李欣华,在星华和亲友的抚育下成长,后到北京读书。1947年进入晋察冀根据地,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曾任北京市大峪中学校长、门头沟师范学校党委书记、教师进修学校校长。1989年病逝。

       李大钊还有过小女儿钟华,李葆华回忆:“小妹钟华在父亲从广州开完国民党‘一大’回来后病死了……死时才1岁多。”星华回忆:“医生最后宣告:病已经治迟了。第二天中午,小钟华停止了呼吸,和我们永别了。小钟华死后,父亲很悲痛。埋葬了小钟华以后,父亲又投入了紧张的战斗生活。”

       西厢房:李大钊的书房

       在这里,李大钊主持过党的会议,明确表达自己的意见,认为党的名称应该是中国共产党。在这里,李大钊接待过文化名人、朋友、青年学生。在这里,李大钊写出的文章,涉及历史学、法学、政治学、教育学、伦理学和民族问题、妇女问题以及图书馆建设等,为中国现代文化领域做出了开创性建树。

       墙上现在的几幅与同学、友人的合影,代表着李大钊几个生活段落。河北省永平府中学堂、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日本早稻田大学,是求学时期。创办《晨钟报》、编辑《宪法公言》、指导《国民》杂志社等是与友人聚会。鲁迅说:李大钊是永远应该纪念的“站在同一战线的伙伴”。

       这里是李大钊和青年朋友谈心的地方,更是同志们的聚会地。1921年5月20日,少年中国学会北京部分会员在这里举行临时会议,出席者李大钊、黄日葵、高尚德、刘仁静等八人。李大钊在这里主持过党组织全体会议。马林(斯内夫利特)在这里召开过会议。

       东厢房北屋:李葆华的住室

       李葆华1920年夏天到北京后居住在此房间,是他与父亲共同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

       李葆华(1909-2005),李大钊长子。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李大钊牺牲后,沈尹默等人帮助葆华化名杨震,去日本留学。1931年在日本入党,任中共东京特别支部书记。回国后,历任京东特委书记、北平市委书记、晋察冀省委书记等职。1940年去延安。1945年,中共七大当选候补中央委员(化名为赵振声)。1948年任中共北平市委第二书记兼统战部长。1949年任水利部党组书记、副部长。1962年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后任贵州省委第二书记,中国人民银行党组书记、行长等职。中共八届、十届、十一届中央委员,十二届、十三届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东厢房南屋:客房

       李大钊的家,时常有青年朋友和党内同志来到这里、住到这里,就和在自己家一样。在这间房里,留下过于树德、翟秋白、邓中夏、陈乔年、赵世炎、罗章龙、高君宇、张太雷、刘仁静、陈愚生、秦德君、邓培等许多名留青史人物的生活足迹。

     “李大钊在1920-1924”北京李大钊故居专题展

       本展览选取李大钊1920年春——1924年1月的工作、生活片断,重点介绍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创建中国共产党、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等一系列革命实践活动,再现伟人当年的风采,展现他伟大的人格魅力。


少年立志投身革命


       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10月29日,李大钊出生在河北省唐山乐亭县大黑坨村。1840年鸦片战争,帝国主义侵略者以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门户,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的兴起,体现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不屈服于帝国主义和清王朝的统治。李大钊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民族灾难深重,人民艰难斗争不断的历史时代。

       1905年,16岁的李大钊赶上废除科举考入永平府中学堂。同盟会的成立,对康有为、梁启超改良主义的驳斥,极大地拓展了李大钊的政治视野。面对国势危难,激发起勤奋求知,立志报国的决心。

       1915年1月18日,日本政府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作为支持其复辟称帝的条件。李大钊认识到:日本维新时代是走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然在今日谋中国民族之解放,已不能再用日本维新时代之政策”,“留东三年,益感再造中国之不可缓。值洪宪之变而归国。”

       1916年9月1日在《新青年》第二卷第一号发表《青春》,集中反映出他的爱国热忱,为学界和社会进步人士所知。在《甲寅》日刊上发表的大量文章,更是针砭社会时弊,抨击军阀统治,成为先进文化领军人物。

       1917年11月11日,李大钊从南京回到北京,俄国十月革命的消息已经传到中国。迎着北来的“春风”,撰写了大量文章,传播马克思主义。


传播马克思主义


       李大钊最早提出马克思列宁主义要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李大钊的宣传教育工作、组织发动工作,都是为了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他阐明了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能够富强中国。

      1919年7月,写于昌黎五峰山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共约26000多字。这是我国最早的系统地全面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著作。

       除正式授课外,李大钊在校内外举办的讲座,宣传马克思主义,还应邀到外地讲学。李大钊外出讲学的足迹遍及武汉、四川、天津等地,为中国培养了一批人才,使青年学生受到鼓舞。


创建中国共产党


       北京和上海成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的中心, 6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10月,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很多活动是在石驸马大街后宅35号进行的。

       李大钊和陈独秀在建党初期,书信来往频繁,关于为党起名的问题,陈独秀来信问李大钊,李大钊和张申府研究,最后定名为中国共产党。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李大钊因在北京领导国立高校教职员索薪斗争,难以出京赴会。

       1921年下半年,中共北京地方执行委员会成立。李大钊为负责人,委员有赵世炎、陈乔年、范鸿劼。


促成国共两党合作


       李大钊负责党在北方地区全面工作,积极为建党而奔走。中共二大后受党的委托在上海会见孙中山,商谈国共两党合作问题。孙中山与之彻夜长谈,委以国民党“一大”及改组重任,确立新三民主义。李大钊为推进国共联合战线南北奔走,致力壮大革命力量,成为北方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也是北方工农运动伟大领袖。


精神永存光照千秋


       1927年4月6日,李大钊遭到北方反动军阀的逮捕,28日从容就义,为共产主义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时年尚不足38周岁。

       李大钊的思想理论遗产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他的伟大人格和为革命事业献身的精神,是一切信仰马克思主义、立志为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而奋斗的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学习的楷模。李大钊是革命者的光辉典范,中华民族永远的丰碑。

      1983年3月1日,中共中央决定修建李大钊烈士陵园。1983年9月1日,中共中央发表《李大钊烈士碑文》;1983年10月29日,李大钊烈士陵园落成。邓小平题词:“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烈士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