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电话:+86 010 65683881

注册 登录

鲁迅陈列馆



       鲁迅陈列馆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宫门口二条19号。陈列馆里以图片形式展示了鲁迅一生的经历和革命旅程。鲁迅(1881-1936)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拓荒者、奠基人,是近代中国科学发展史的前驱者;鲁迅的著作,是我们认识现代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是联系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友谊的纽带。鲁迅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鲁迅的精神被中国民众誉为“民族魂”!


在绍兴(1881-1898)


        浙江绍兴,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它位于我国东南部钱塘江南岸。这里河湖纵横,土地肥沃,素称鱼米之乡。这里有传说中上古时代为民治水的大禹的陵墓;有卧薪尝胆、为国雪耻的越王勾践的阅兵台;书法圣地兰亭,相传是书圣王羲之挥笔书写《兰亭集序》的地方;荒芜的沈园,是大诗人陆游曾留下凄婉的千古绝唱的名园。鲁迅就出生在这块“山川形胜、人杰地灵”的土地上。

       1881年9月25日,新台门周家诞生了一个男婴。家长给他起名“樟寿”,字“豫才”,后改名“树人”。“鲁迅”是1918年他创作《狂人日记》时使用的笔名。

       1884年展台:鲁迅7岁入本家私塾,开蒙先生是叔祖父玉田老人。接触到《启蒙鉴略》《山海经》等历史读物和古代神话传说。长辈曾给过他一本《二十四孝图》,大概是希望他也学做孝子贤孙,但书中所宣扬的畸形道德和一些扼杀人性的行为,令少年鲁迅十分反感。鲁迅在散文《二十四孝图》中提到,“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

       1885年—1895年展台: 1892年鲁迅十二岁,进绍兴城里有名的私塾“三味书屋”就读。

       1893年,鲁迅在家中的厨房与帮工章福庆的儿子运水第一次见面。运水就是鲁迅小说《故乡》中闰土的原型。

       鲁迅小时候常随母亲回乡下外祖母家,使他能够有机会和农民相亲近,这为他以后农村题材的创作打下了深厚的生活﹑感情基础。农村的生活,跟农民的接触,给鲁迅的思想以深刻的影响。

       鲁迅十三岁那年,家中遭受重大变故。祖父因科场舞弊案被捕入狱。随后而来的是父亲的病。为了给父亲治病,年幼的鲁迅经常往来于当铺和药铺之间。两年后,父亲因庸医误诊去世。家庭的变故,使少年鲁迅饱尝了世态炎凉。

       1898年,鲁迅十八岁。他毅然抛弃了当时科举应试的所谓“正路”,“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


在南京(1898-1902)


       1898年展台:1898年5月,鲁迅来到南京,先在江南水师学堂,后又转到矿务铁路学堂学习。在南京,他改名“周树人”,取“百年树人”之意。

       1901年展台:1901年,矿路学堂换了一位有维新思想的校长俞明震,学校里看新书的风气大盛。严复译述的赫胥黎的《天演论》,是鲁迅读过的一本介绍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传播维新思想的书。书中新颖的名词和人物令鲁迅耳目一新。“生存竞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观点为鲁迅所接受。这成为他早期反封建的思想武器。

       1902年1月,鲁迅以一等第三名的成绩毕业于矿路学堂。

       中国社会从鸦片战争以来,已经由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领土被疯狂瓜分。但是,中国人民不甘被帝国主义侵略、奴役。各阶层人民纷纷进行反抗。孙中山在广州起义失败后,流亡到日本,日本成为当时流亡革命者的“根据地”。

       在这历史的大动荡中,鲁迅被公费派往日本留学。


在日本(1902-1909)


       1903年展台:1902年4月,鲁迅来到日本东京,在弘文学院补习日语。他课余经常“赴会馆、跑书店、往集会、听讲演”,参加当时爱国志士的“排满革命”活动。1903年3月,鲁迅在江南班带头剪掉了象征民族压迫的辫子。

       1904年展台:1904年4月,鲁迅在弘文学院毕业,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希望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延误的病人,还希望通过新医学的应用与传播,促进国人对维新的信仰。

       鲁迅在仙台期间,正值日俄战争爆发。一次课间休息,放映时事幻灯片。鲁迅看到了这样的镜头:个中国人被当作俄国方面奸细,让日本人抓住,并砍头示众,围观的是一群看上去身体健壮但表情麻木的中国人!这使鲁迅深受刺激,促使他做出了人生的重大选择:放下人体的解剖刀,拿起解剖人类灵魂的笔——弃医从文。

       1905——1906年展台:1906年4月,鲁迅从仙台回到东京,开始从事文学活动。

       为提倡文艺运动,鲁迅的第一步计划是创办文艺杂志,定名《新生》,邀集了写稿的人,设计了封面、插图,但最终因资金缺乏等原因而夭折。

       1907年,鲁迅在留学生办的《河南》杂志上连续发表文章,介绍外国作家的作品,启发人民的爱国思想。

       鲁迅计划翻译介绍外国作品,“特别注重的”是东欧一些被压迫的弱小民族作家的作品。俄国的迦尔洵、安德烈耶夫、果戈里,波兰的显克微支、日本的森鸥外和夏目漱石是鲁迅当时较为欣赏的几位作家。这个时期,他和二弟周作人合译的《域外小说集》,由银行家蒋抑卮资助出版。

      1909年, 为负担家庭生活的费用,鲁迅从日本回国。


在杭州、绍兴、南京(1909-1912)


       1909——1912展台:1909年8月,鲁迅回到阔别多年的祖国。到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担任化学和生理学教员,并兼任日本植物学教员的翻译。

       在教学中,鲁迅还十分重视进行野外实习工作。经常带学生到西湖﹑孤山一带采集植物标本,回来后严格地进行植物分类,认真地进行植物研究,以培养学生在科研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的学风。

      1910年7月,鲁迅回到绍兴,担任绍兴府中学堂学监,并兼任生物学教员。1911年鲁迅发表了《古小说钩沉》序言和文言小说 《怀旧》。

      1911年11月4日,杭州“光复”。消息传到绍兴,群情振奋。鲁迅率学生“武装演讲队”上街散发传单,宣传革命。11月6日,绍兴“光复”,鲁迅出任山会师范学校校长。


在北京(1912、5—1926、8)


       1912年5月,鲁迅随教育部迁到北京。因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而陷入苦闷期。

       1912年展台:鲁迅在教育部曾任“佥事”和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主管博物馆、图书馆等社会教育工作。

       1912年7月,鲁迅参加了历史博物馆的筹备工作,这是中国第一家国立博物馆。

       1914——1915年展台:鲁迅在工作之余,埋头整理祖国文化遗产。现存鲁迅辑校古籍手稿49种,仅出版的就有8种之多,辑校石刻手稿近800余种,总计手稿6000余页,约300余万字;搜集碑铭、墓志等各类石刻、砖刻拓片4000余种,6000余张。

       1916年展台: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志士仁人从俄国革命中看到了中国崛起的希望。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爆发。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学革命,就是适应中国文学前进发展的要求而兴起的。《新青年》杂志成为“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刊物。

       从1917年起,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人以《新青年》杂志为主要阵地,不断发表文章,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鲁迅也“遵奉革命前驱者的将令”,满怀热情,从沉寂走向“呐喊”。

       1917年展台:鲁迅1918年至1922年写的小说,都收在《呐喊》小说集中。

       1919年展台:1923年,鲁迅与周作人兄弟失和, 8月2日租居砖塔胡同61号。鲁迅在砖塔胡同住了九个月。

       1924年5月,鲁迅携母亲和朱安女士迁至阜成门内宫门口西三条21号。这是他在北京的最后一处寓所。

       1922年10月,“新青年”团体分化,北京文化界显出荒凉、寂寞的景象。鲁迅在苦闷、彷徨中,探索着前进的道路。

       1920—1921年展台:鲁迅从1920年起,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等八所大、中学校兼课,主要讲授中国小说史。

      1924年5月,鲁迅参与指导成立了几个进步文学社团,如语丝社、莽原社、未名社等。

       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内容丰富、深奥,意象复杂、多变,艺术手法独特,是中国散文诗的奠基之作。

       1924—1926年展台:许广平,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1925年十月,与鲁迅产生了纯真热烈的爱情。

       1924年,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因不满校长杨荫榆推行奴化教育,奋起反抗,酿成风潮。鲁迅始终站在进步学生一边,他参加校务维持会,帮助学生起草驱逐校长杨荫榆的呈文,还不断地在报上发表文章,支持学生的正义斗争。

       为抗议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1926年3月18日上午,北京的学生和爱国群众在天安门前集会、游行。当游行队伍前行至段祺瑞执政府门前,竟遭卫队的枪击和刺刀、马刀的砍杀,当场死伤二百多人。女师大学生刘和珍、杨德群也惨遭杀害。

       闻知这一消息,鲁迅感到极大的震惊和愤怒。他奋笔疾书,连续写下了《无花的蔷薇之二》、《记念刘和珍君》、《死地》等文章,痛斥刽子手们惨无人道的行径。鲁迅在文章里写到:“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的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鲁迅称3月18日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1926年8月,鲁迅起程赴厦门,结束了他在北京十四年的生活。


在厦门(1926、9--1927、1)


      1927年展台:1926年9月4日,鲁迅到达厦门,任厦门大学国文系教授兼国学研究院教授,开设了“中国文学史”、“中国小说史”课程,他的讲义手稿《中国文学史略》,后来出版时定名为《汉文学史纲要》。

       在厦门大学几个月,鲁迅感到“此间……所谓国学院者,虚有其名,不求实际”,看到学校“中枢是‘钱’,绕着这东西的是争夺、骗取、斗宠、献媚、叩头,没有希望的”。 广州的中山大学多次向鲁迅发出邀请电报,于是,鲁迅决定离开厦门前往广州。


在广州(1927、1—1927、9)


       1927年展台:1927年1月18日,鲁迅到达广州。到中山大学任文学系主任和教务主任。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4月15日,广州也开始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中山大学的很多进步学生遭到逮捕。为了营救被捕学生,4月15日下午,鲁迅冒雨赶赴中山大学主持各系主任紧急会议,希望学校对学生负责,出面担保营救。但是会议没有收到预期效果,营救希望化为泡影。鲁迅愤怒地辞去了他的一切职务,并且三次退还学校当局送来的聘请书以示抗议。

        鲁迅在广州,写下了几十篇译文和著作,大都收在《而已集》中。


在上海(1927、10—1936、9)


       1927年10月,鲁迅抵达当时革命文化的中心——上海,在这里度过了他一生最后十年。

       到上海后,鲁迅跟许广平结为终生伴侣。先住在闸北景云里23号。

       大革命失败后,上海文坛倒显得十分活跃,不同思想和流派的文化人都聚集在这里。鲁迅采用论辩的方式,发表了《醉眼中的朦胧》、《文艺与革命》等文章,批评了革命文学阵营中的宗派主义和教条主义,对如何发展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问题发表了精辟的见解。这一时期,鲁迅阅读了大量的科学文艺论著作,并且有计划地着手翻译、介绍、传播。

       1930年展台:上海时期是鲁迅创作杂文的高峰期,鲁迅一生十七部杂文集中,有十部完成于上海。

       1929年9月27日,鲁迅的独子在上海出生。

       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鲁迅是发起人之一。在成立大会上,鲁迅做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重要讲话,鲁迅指出,左翼作家如果不和实际社会斗争相接触,是很容易变成右翼作家的。联合战线必须以共同目标为必要条件,那就是“目的都在工农大众”。

       1931年展台:左联成立后,许多战斗的刊物不断涌现,鲁迅主编或指导编辑的左联刊物有《萌芽》、《世界文化》、《十字街头》等。

       1931年1月17日,左联五位作家——柔石、李伟森、胡也频、殷夫、冯铿,在参加党的一次集会时被捕。鲁迅和柔石关系密切,当时传闻国民党特务从柔石的衣袋里翻出了他和鲁迅来往的一张字条。随后就有特务不断追查鲁迅的住址。在内山完造的帮助下,鲁迅一家三口避居于日本人开设的花园庄旅店。

       2月7日,柔石等五作家被秘密杀害。柔石等人被害后,上海的一切中文和外文的报纸上,绝无记载。鲁迅得知消息后,沉痛地感到自己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

       鲁迅到上海后,大力倡导新兴木刻。鲁迅还将青年木刻者的24幅作品编辑成册,定名为《木刻纪程》,于1934年自费出版。据统计,鲁迅收藏了100多位中国现代版画家的1000多幅、国外20个国家200多位版画家的2000多幅作品。

       1931年8月,鲁迅开办木刻讲习班,请日本木刻家讲授木刻作法并亲自任翻译。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军突然进攻沈阳,随即,东北三省全部沦陷;1932年1月28日,日军进犯上海;1933年,日军的铁蹄又踏入华北地区。亡国灭种的危机迫在眉睫。

       为了抗日救亡,鲁迅不顾个人安危,与茅盾等人联名发表了上海文化界告全世界书,号召人民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鲁迅一向致力于国际文化交流,对《阿Q正传》《中国小说史略》等日译本的出版付出了艰辛劳动。

      1933年1月,鲁迅参加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5月,他和宋庆龄、蔡元培、杨铨等人前往德国驻上海领事馆,抗议希特勒屠杀犹太人,摧残进步文化。

       鲁迅在重压下仍能坚持奋斗,离不开朋友的鼓励,更离不开亲人的支持。鲁迅的夫人许广平,除了在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顾鲁迅,还帮助他抄写、校对文稿,应付琐碎的事务性工作。

       1935年底,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鲁迅说“我是看见的,我是拥护的,我无条件地加入这战线”。

       1936年5月中旬开始,鲁迅病情日渐恶化,其间数度病危,但鲁迅仍坚持抱病工作。

       1936年10月19日晨5时25分,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在他上海的最后一处寓所大陆新村九号因病逝世,终年五十六岁。鲁迅曾深情的写到:“自问数十年来,于自己保存之外,也时时想到中国,想到将来,愿为大家出一点微力,却是可以自白的”。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拓荒者、奠基人,是近代中国科学发展史的前驱者。他的小说、散文、杂文等创作约300万字,翻译了14个国家近百位作家的作品约250万字,此外,他辑录、校勘古籍50余种,搜集碑帖、拓片4000余件。

       鲁迅的著作,是我们认识现代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是联系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友谊的纽带。鲁迅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鲁迅的精神被中国民众誉为“民族魂”——中华民族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