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电话:+86 010 65683881

注册 登录

序词


1934年11月25日至12月5日发生在桂北地区的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长征途中规模最大、历时最久、战斗最惨烈的一场生死存亡之战。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在“左”倾教条主义军事路线的领导下,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撤离中央根据地,开始了著名的长征,在连续突破国民党军三道封锁线后,于11月下旬进入广西,突破蒋介石集团以30万大军凭借湘江天险构筑的第四道封锁线。广大红军将士经过一个星期的浴血奋战,最终以损失过半的沉重代价,粉碎了蒋介石集团企图将中央红军消灭在湘江以东的妄想,保存了中央红军和中央机关。经过这一战役,全军上下对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的王明“左”倾军事路线更加怀疑,从而为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作了酝酿和准备。湘江战役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转折点。

湘江战役纪念馆共分五大部分,从湘江战役的起因、过程,直至结局、影响,全景式地再现了湘江战役的全过程。

纪念馆主题雕塑--浴火重生,采用了象征主义手法,以中国工农红军军旗和象征党的革命事业的航船为主要表现载体,并配以浪花和八角军帽等元素,航船载着红旗从右驶向左方,代表当时中国工农红军由东向西进行战略大转移的方向,也表达胜利突破湘江;红旗旗杆高度为1.9米,宽度为3.4米,意含着湘江战役发生在1934年;雕塑底部由五朵动感十足的浪花构成,象征了湘江战役中5个军团经历了血与火的严峻考验;船上摆放的三顶红军帽,并刻划有弹孔和血迹等细节,象征了在这场战役中英勇献身的3万多红军烈士及他们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大无畏精神;背景浮雕以中国传统画轴的方式,用写实手法展现了红军渡江的宏大历史场面,浮雕的长度左面11.25米、右面12.01米,两组数字分别暗示了湘江战役发生的起止日期11月25日和12月1日。整组雕塑采用象征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充分表现了湘江战役是中国革命史上重要的历史事件,颂扬了革命先烈气吞山河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第一章 苏区风云


一、中央红军的诞生:1927年,北伐战争基本胜利,国民党反动派为实行独裁统治,相继发动了上海 “四.一二” 反革命政变、长沙“马日事变”,同时,武汉国民政府主席汪精卫也发动了“分共”的“七一五事变”,短短数月,中共党员由5.8万余人锐减至1万余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中国大地陷入一片血雨腥风的白色恐怖之中。

哪里有压迫,那里就有反抗。同年7月12日,中共中央成立了由张国焘、李维汉、周恩来、李立三、张太雷组成的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开始酝酿组织武装起义。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毛泽东同志提出了“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这一武装革命理论,中国革命从此开始进入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各地武装起义如火如荼。以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秋收起义武装为先导,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各地武装力量先后汇聚、根据地不断壮大,建立了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苏区。

1930年5月,党中央在上海召开的全国红军代表会议决定,各地红军分别集中组成军团。据此,将红四军、红六军、红十二军合编为红一军团,朱德任总指挥,毛泽东任前委书记兼政治委员,辖三个军:第四军,第六军(不久改为第三军),第十二军,随后,赣西南的地方红军第二十军和第二十二军,也归属红一军团建制。同时,红五军军委根据全国红军代表会议的决定,组成红三军团,彭德怀任前委书记兼总指挥,滕代远任政治委员,辖两个军:第五军和第八军。随后,湘鄂赣边地方武装编成第十六军,也归属红三军团建制。8月23日,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在湖南浏阳永和会师,组成第一方面军,朱德任总司令,毛泽东任总前委书记兼总政治委员,辖第一、第三两个军团,共三万余人。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以下简称中革军委)成立后,撤销了红一方面军番号及其领导机关,所属各部队直接归中革军委指挥。俗称中央红军。

二、中央苏区的五次反“围剿”: 1930年11月20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省瑞金县成立,标志着中央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中央革命根据地是以赣南、闽西两块根据地为基础创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最大的革命根据地。

从1930年11月至1933年10月,蒋介石集团调集重兵先后对中央苏区发动了五次大“围剿”,根据地军民针锋相对进行了五次反“围剿”斗争,并取得了前四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然而,1933年10月开始的第五次反“围剿”,由于受王明“左”倾错误路线的影响,加上国共双方力量悬殊,中央红军苦战一年多,未能取得胜利,被迫于1934年10月实行战略转移。

三、红六军团西征:为打乱国民党军的作战部署,早在1934年7月6日,中革军委派出寻淮洲任军团长、乐少华任政治委员、粟裕任参谋长的红七军团6000余人为北上抗日先遣队,转战闽皖赣,调动和牵制敌人。7月23日,中革军委又命令任弼时为中央代表、萧克为军团长、王震为政治委员率领红六军团9000余人作为西征先遣队,向湖南方向突围,实际是为中央红军主力战略大转移探路。

按照中革军委的战略意图,红六军团第一步到湘南、桂东地域迅速发展游击战争和扩大游击区域;第二步转移到新田、祁阳、零陵地域,发展游击战争,创立新的根据地;第三步向新化、溆浦两县间的山地发展,并与湘西的贺龙红三军建立联络。但由于沿途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被迫放弃了原定的战略目标,决定继续西进与湘西贺龙的红三军会合。9月2日,红六军团从全州县清水关进入广西,9月3日在灌阳文市击退国民党追剿军8个团的攻击,于9月4日从凤凰嘴渡过湘江,5日占领西延(今资源)。红六军团西征过广西,遭到了桂军疯狂的围追堵截,在灌阳的磨头山和全州的盘龙岗,红50团团长刘式楷、51团团长张鸿基相继牺牲。红六军团经过浴血奋战,辗转通道、贵州,打破沿途国民党军的重重封锁,于10月24日在贵州木黄与贺龙的红三军胜利会师。


第二章 兵临湘江


   一、红军突破三道封锁线:中央红军长征初期叫做西进转移,实际上整个长征都是为了寻找安身立命之地,目的地一改再改,先是湘西、后是黔北遵义地区,再接着是川西北,最后才是陕北。

  长征开始时,即准备沿着红六军团西征路线到湘西与贺龙、萧克的红二、六军团会合,建立以湘西洪江地区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

转移初期,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精心制定了“甬道战术”,5个作战军团共12个师像抬着一顶轿子,保卫着军委纵队缓慢西进。

蒋介石在得知中央红军西进的消息后,急忙于1934年10月18日下达紧急命令,调集中央军、粤军、湘军、桂军在红军西进的路上设置了4道封锁线:第一道在安远、信丰间,第二道在桂东、汝城间,第三道在郴县、宜章间,第四道就是在桂北全州、兴安间的湘江。

1934年10月25日、11月8日、11月15日,中央红军相继从江西信丰古陂、广东韶关城口、湖南郴州宜章等地突破了蒋介石设置的一、二、三道封锁线,兵锋直指桂北的湘江。

二、国民党苦心布防第四道封锁线:湘江,发源于广西兴安县境内的海洋山,流经兴安、全州,向北经湖南进洞庭湖,最后汇入长江。

在李德机械呆板的“地图作业”指挥下,中央红军一成不变地沿着红六军团西进路线向西转移,也就等于把渡过湘江到湖南西部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战略意图明明白白地告诉了蒋介石。于是蒋介石立即凭借湘江天险精心布置了号称“铁三角”的第四道封锁线。

为达到聚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东岸的目的,蒋介石于11月6日、13日连续下令,调兵遣将,12日又任命湖南军阀何键为“追剿军”总司令,并颁布了5路进军湘江的追堵军事计划,即以湘军28军刘建绪部的4个师开往广西全州依湘江东岸布防,以中央军吴奇伟纵队5个师沿永州西进,阻遏红军北上,以中央军周浑元纵队3个师进占道县,防止红军南下,以27军李云杰2个师取道嘉禾、宁远尾追,以16军李韫珩部取道临武、蓝山尾追。同时,命令桂军在桂北湘江沿岸构筑碉堡防御工事阻击。蒋介石共调集中央军、湘军、桂军、粤军共26个师近30万大军,在湘江以东地域苦心部署了一个大包围圈,自东向西压缩,将中央红军堵截在桂北灌阳、全州、兴安三县交界东西不足120公里、南北不足200公里的湘江东岸三角地区,即军史家所称的“铁三角口袋阵”,企图一举歼灭中央红军。

为了堵截中央红军进入湘西,11月13日,何键正式颁布了“追剿计划”。一时,湘江两岸战云密布,杀机重重,恶战一触即发。

三、桂系反共防蒋:蒋介石一生中有三次下野,其中两次都与桂系直接相关。1929年蒋桂战争爆发,以桂军失败而告终。失败后的李宗仁、白崇禧励精图治,在广西推广“三自”、“三寓”政策,广西成为治安模范省,处于半独立状态。

为削弱桂军的实力,蒋介石在部署湘江战役时,采取以重兵尾追,逼迫中央红军入桂,企图一箭双雕,让桂军与红军在决战中相互消耗实力,以谋渔翁之利。

这时的桂军有两个军5个师,共29000多人,此外还有桂林、平乐、柳州、梧州、南宁等8个民团区的24个常备大队共8640人,以及全省经过军训的壮丁100多万人。

为防堵中央红军入桂,早在1934年11月上旬,桂系首领李宗仁、白崇禧调集重兵在湘桂边境摆下一字长蛇阵,征集数十万民工,构筑防御工事,并在湘江沿岸修碉筑堡140多座,摆出决战架势,一则应付蒋介石,二则吓阻红军。11月中旬,白崇禧已准确地判断出中央红军必将入桂,决定以保护柳州、梧州腹地为重点,制定了既要反共、又要防蒋、只侧击追击、不强硬堵击的作战方针。

11月16日,白崇禧与湘军将领刘建绪在全州召开两省军事会议,白崇禧企图将红军扼阻在湘桂边境,刘建绪企图将红军扼阻在湘江东岸,绝不能进入湘西,双方讨价还价,最后决定以全州北部的黄沙河为界,湘军担任湖南境内的衡阳、零陵一线的防御,桂军担任桂北灌阳、全州、兴安一线的防御。

11月20日,白崇禧接到上海蒋介石中枢参与机要、保定军校同期同学王建平的密电:蒋介石将采取一石三鸟的毒计,即压迫红军进入广西平乐、苍梧及广东等地,中央军趁机大举进入广东、广西,既消灭红军,又统一两广。

白崇禧连夜在平乐县城召开紧急军事会议,决定从湘江撤防,并以李宗仁的名义致电蒋介石,谎报红军主力正向恭城县龙虎关以南进攻,请求将原驻防全州、灌阳一线的桂军主力南撤到恭城一线。

11月22日,不知是计的蒋介石批复了桂军南撤的电文,当晚,白崇禧急令原在全州、兴安、灌阳布防的第15军主力连夜撤往恭城,只在全州留有第72团两个营的干训队,兴安留有一个团,灌阳留有一个团,全州到兴安60公里的湘江防线力量空虚。

11月23日,何键在得知桂军南移后,急令刘建绪部四个师从百余里外的零陵、衡阳地区南下抢占军事要塞全州,同时急令各路追剿军迟滞红军行动,仍企图实现原定围歼红军于湘江东岸的计划。

四、红军四路进军直逼湘江:早在1934年11月18日,中革军委为抢渡湘江,决定兵分两路向西挺进,以红八、九军团为左翼攻占江华、永明,摆出向广西腹地柳州、梧州推进的架势,声东击西,打乱桂军部署,以掩护红军主力向右翼的道县进军。22日,红一军团前卫红4团、红5团攻占潇水河畔的道县,抢得了前出湘江的有利态势,23日中革军委作出在桂北抢渡湘江的军事部署。尽管军委“三人团”在11月23日就作出了抢渡湘江的决策,但一直延缓到25日才正式下达四路强渡湘江的命令道县仙子脚镇豪福村。

四路进军强渡湘江,是一个以全面打乱敌之部署、多路强渡湘江为目的进军计划。以红一军团为第一路,沿道县、蒋家岭、文市向全州以南前进;以军委第一纵队、红一军团一个师、红五军团一个师为第二路,从雷口关或永安关向文市以南前进;以红三军团、军委第二纵及红五军团一个师为第三路,经小坪、邓家源向灌阳山道前进,相机占领灌阳县城,以后则向兴安前进;以红八、九军团为第四路,从永明三峰山向灌阳、兴安县道前进,以掩护军委纵队从界首和凤凰嘴之间渡过湘江。

但因耽搁了两天,形势急转直下,11月27日,湘军刘建绪部抢先占领全州,企图南下封锁湘江各渡口;桂军担心尾追的中央军趁机入桂,遂急令15军返回灌阳,在新圩以南展开,与湘军形成南北两面一头一尾夹击红军的态势。28日,国民党军在蒋介石的严词斥责下,向红军发起猛烈攻击。 


第三章 突破湘江


一、铁血阻击: 1934年11月25日黄昏,红一军团前卫红5团率先从永安关进入广西,正式拉开了湘江战役的大幕。

觉山铺阻击战:觉山铺位于全州县城西南15公里的才湾镇内,耸立着一群横亘东西的小山岭,米花山、美女梳头岭、怀中抱子岭、先锋岭诸峰呈凹字形排列着,与从山岭间穿过的桂黄公路相交成十字形。

交战双方是红一军团的2个师阻击沿桂黄公路南下企图封锁湘江上游各渡口的湘军刘建绪部4个师。这是湘江战役中历时最长、规模最大、双方兵力投入最多的一场战斗。

11月27日凌晨,红一军团军团长林彪、政委聂荣臻率军团主力红2师从全州大坪渡口渡过湘江,红4团沿桂黄公路南下抢占了界首渡口(后移交给红三军团4师10团接防),红5团沿桂黄公路北上计划抢占全州县城,但全州县城已被南下的湘军刘建绪部占领。在全州城南约1公里的柘桥村,红5团与湘军先头部队遭遇,打响了湘江战役的第一枪。红5团退守觉山铺,构筑阻击工事。后红4团、红6团相继赶到参战。从11月28日起,湘军先后集结4个师的兵力,在飞机、火炮的掩护下,向红军阵地发起了全线攻击。觉山成了火海、血山。30日凌晨,红1师从屏山渡渡过湘江,赶到觉山铺参战。

也就在这一天,湘军的4个师倾巢而出,对觉山铺红军发起更加猛烈的进攻,天上飞机狂轰滥炸,地上湘军发起集团冲锋。白刃战、肉搏战,杀得天昏地暗、难解难分,红军阵地前尸堆如山、血流成河。激战到下午,湘军首先突破了红3团坚守的米花山阵地,紧接着美女梳头岭阵地失守,坚守公路左翼阵地的红1师被迫后撤,湘军趁机攻向坚守在公路右翼的红二师阵地。

为避免被湘军包围,入夜,红1师、红2师相继撤离觉山,退至绍水镇内的白沙河构筑第二道阻击线,觉山失守。

12月1日,红一军团1、2师6个团沿白沙河南岸布防,阻击线长达10余公里,上午10时许,湘军从红3团、红4团结合部突破,其中一部奔袭红一军团司令部,军团长林彪、政委聂荣臻险些被湘军俘虏,幸亏被军团警卫排战士发现。战至中午12时许,红一军团阻击阵地全部失守,被迫退入西部山区。

觉山铺阻击战,林彪、聂荣臻率红一军团为保障湘江各渡口的安全而浴血奋战,自11月27日至12月1日,成功地阻击了湘军刘建绪部4个师的疯狂进攻,以伤亡近6000人的代价,从右翼掩护了中央首脑机关和中央红军渡江。

新圩阻击战:11日26日夜晚,三军团红5师从雷口关入关后,在向湘江前进途中接到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下达的“赶到新圩,不惜一切代价,全力坚守3—4天”的紧急命令,师长李天佑、政委钟赤兵在石头上摆开地形图研究军情后,立即作出转向新圩进军的决定。

坚守阻击的是中央红军左翼前锋红三军团红5师14团、15团以及军委炮兵营共3900余人,任务是阻击从灌阳北上侧击中央红军的桂军第24师、44师及一个独立团10000余人。

巧合的是,对垒双方的主将红5师师长李天佑和桂军副总司令白崇禧都是广西临桂县人,而且红5师的老班底是1929年百色起义成立的红7军,与桂军是仇敌、宿敌。

11月27日下午4时,红5师先敌一步抢占了新圩,在排埠江村至新圩约8公里的低矮山岭上构筑阻击阵地。

当部队到达新圩一线时,红军炊事员挑着饭菜送到马渡桥村,与桂军先头部队相遇,炊事员不露声色地回来报告,李天佑立即派侦察部队前往,双方交火后,红军快速退回防守阵地。

红5师的第一道阻击线布置在排埠江村北面的山岭上,红14团坚守在右翼的月亮包山、判官山上,红15团坚守在左翼的打锣山、水口山、钟山一线。

28日,白崇禧在受到蒋介石的严词责令后,决定向红军左翼拦腰发起攻击,以催赶红军从速渡江离开广西。战斗一开始,桂军凭借空中优势和火炮优势,对红军阵地实施地毡式的狂轰滥炸。一时硝烟弥漫,地动山摇,新圩公路两侧的山岭变成了一片火海。在飞机、火炮的掩护下,桂军44师以连排为单位向红5师阵地接连发起疯狂的进攻。正面集团冲锋、侧翼迂回包抄,逐个山头地反复争夺。由于桂军人多势众,红军坚守的各个山头陷入了一片混战之中。坚守钟山阵地上红15团的一个排几乎全部阵亡。当桂军狂叫着冲上似乎已无人扼守的钟山时,泥土堆里突然跃起最后一名活着的红军战士,面对敌群毅然拉断了手榴弹的引信,与数名桂军同归于尽。

战至傍晚,红5师被迫撤至平头岭和尖背岭的第二道阻击线。

29日上午,桂军将预备队24师和独立团一起投入战斗,向红5师发起全线攻击。激战中,红15团团长白志文、政委罗元发负伤。红5师参谋长胡震临危受命,率15团冲上平头岭,与桂军短兵相接打起了白刃战。混战中,胡震也不幸被桂军打中胸膛壮烈牺牲。战至中午,红5师被迫撤出第二道阻击线,沿全灌公路两侧边打边退,桂军穷追猛打,红军指战员们的鲜血染红了新圩大地。

下午,红5师退至第三道阻击线虎形包凭险而守。桂军继续在飞机、火炮的掩护下,向虎形包发起猛烈攻击,激战中红14团团长黄冕昌牺牲,红5师在团、营、连干部大部伤亡的严峻形势下,退至最后一道防线楠木山一带死守。

当日傍晚,红5师将阵地移交给红6师18团接防,奉命赶往界首。新圩阻击战,红5师以伤亡近2000人的代价,把敌人挡在湘水前,从右翼保护中央红军主力渡江。

光华铺阻击战:光华铺位于兴安县界首镇,北距界首约7公里,是一片水田、旱地和低矮土丘错落的开阔地。担任阻击任务的是红三军团第4师红10团,主要负责阻击从兴安沿桂黄公路和湘江北上的桂军第43师和第19师一部,以保护军委纵队渡江的界首渡口。

11月27日夜晚,红4师接防界首渡口,红10团前卫红3营营长张震率部搜索到光华铺村南面时,与桂军遭遇,红3营退至光华铺村北面构筑阵地与敌对峙。

29日深夜,桂军43师沿湘江北上偷袭红10团主力坚守的渠口渡,企图抢占界首渡口,红3营回防增援。双方在渠口渡前的开阔地带展开了殊死的争夺战。激战中,红10团团长沈述清中弹牺牲,政委杨勇指挥全团指战员们英勇杀敌,打退了桂军的一次次进攻。

30日上午9时许,红4师参谋长杜宗美继任10团团长。桂军43师的两个团在火炮的掩护下,向渠口渡至光华铺一线红军阵地发起了集团进攻。杜宗美指挥全团英勇反击,激战中也不幸被流弹击中而壮烈牺牲。

至傍晚,红10团被迫撤退到碗盏岭构筑第二道阻击线。

12月1日,桂军第19师增援参战,10时许,界首渡口失守。红10团撤至飞龙殿高地继续阻击,以掩护西进的军委纵队。光华铺阻击战,红10团以伤亡400余人的代价,确保了军委纵队从界首渡过湘江。

二、生死抢渡:

军委纵队渡江:长征前夕,军委将中央领导机关编成两个纵队,即由红军总部、总政治部、干部团、炮兵营等编为军委第1纵队,党政机关、野战医院、运输队等编为军委第2纵队,相当于整个中央苏区机关的大搬家。

11月26日,军委第1纵队从永安关进入灌阳文市,军委第2纵队从雷口关进入灌阳水车,由于辎重压身,5000余人的运输队抬着x光机、印钞机、兵工厂机器等笨重设备,前行十分缓慢,从文市、水车到界首渡口短短的55公里整整走了4天,直到30日凌晨军委第1纵队才从界首渡过湘江、30日黄昏军委第2纵队渡过湘江,时间的拖延,导致负责掩护的战斗部队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

从11月27日红军先头部队渡过湘江到30日,只有红一军团1师、2师、红三军团4师、5师4个师和军委纵队渡过湘江,掩护军委纵队渡江的战斗部队尚有8个师仍滞留在湘江以东地域。

在生死存亡关头,12月1日凌晨3时30分,中央局、军委、总政治部给红一、三军团发出万万火急的指令:一日战斗,关系我野战军全部西进。胜利,可开辟今后的发展前途;退,则我野战军将被层层切断……我们不为胜利者,即为战败者,胜负关全局!

12月1日,国民党中央军、湘军、桂军在蒋介石的严令下,陆空并进,中央红军各部冒着天上敌机的狂轰滥炸、沿途敌人的堵截追击,日夜兼程赶往凤凰嘴渡口抢渡湘江。

红九军团抢渡湘江:红九军团下辖红3师、红22师两个师,是湘江战役中行程最远的部队。按照中革军委的命令,11月24日红九军团攻占了湖南江华县城,27日又奉命与红八军团从湘桂交界的三峰山进入灌阳。28日中革军委电令在三峰山受阻的红八、九军团折回道县,再分别从雷口关和永安关进入广西,也就是说将11月25日的原计划4路入关变成了两路入关。

11月29日凌晨,红九军团司令部率红3师从永安关进入文市,冒着敌机的狂轰滥炸赶往凤凰嘴渡口,于12月1日凌晨渡过湘江,成为滞留在湘江东岸8个师中最早渡过湘江的部队。其所辖的红22师随红八军团行动,几乎全部被打散。红九军团由长征出发时的11000余人,锐减至3000余人。

红五军团抢渡湘江:红五军团下辖第13、34两个师,从长征开始就一直担任中央红军的后卫部队。在湘江战役中,为掩护全军主力入关特别是绕道的八、九军团入关,先后在湖南道县的仙子脚、蒋家岭及湘桂交界的永安关、雷口关一线与尾追的国民党中央军激战,成为最后入关的部队。

11月29日下午3时,红五军团司令部率13师从永安关进入文市,冒着敌机的轰炸和沿途地方民团的袭击于12月1日凌晨赶到凤凰嘴渡口渡过湘江,而负责最后掩护的红34师几乎全军覆没。

红八军团抢渡湘江:红八军团是长征前夕由第21师和新编第23师组成的,组建不到20天就匆匆踏上了长征路,缺少必要的训练和实战,战斗力比较薄弱。

11月26日,红八军团奉命攻占了湖南永明县城,后与红九军团22师攻击三峰山受阻,于28日凌晨折回道县,从雷口关进入广西,29日午夜,与红22师进抵水车,跟后卫部队红34师会合。11月30,红八军团在新圩古岭头被桂军切断,遭到桂军和国民党中央军前后夹击。12月1日下午3时,红八军团和红九军团22师冒着天上飞机轰炸,地面桂军疯狂追击,赶到凤凰嘴渡口抢渡湘江。

红八军团由长征出发时的11000余人,锐减至1200余人,12月18日在贵州黎平改编时被取消建制,余部编入红5军团。

1986年红军作家陈靖将军来到了凤凰嘴渡口,回望故垒山川,挥毫写下了字字带血的《湘山黔水》诗句:

血染十里溪,三年不食湘江鱼,河底遍尸体。

三、誓死后卫:

在湘江战役中,有两支英雄的后卫部队为掩护中央首脑机关和红军主力部队渡江,而陷入国民党军的重围之中,广大指战员们同仇敌忾、英勇奋战,最后全军覆没,他们就是红三军团第6师18团和红五军团34师。

红18团喋血新圩:11月29日下午,红三军团第6师18团奉命赶到新圩,接防红5师阵地,阻击沿全灌公路向北攻击前进的桂军,以保护中央红军前往湘江渡口的通道。到11月30日傍晚,红18团在桂军的猛烈攻击下,一退再退,当红军主力全部通过后,退守到古岭头的红18团被桂军重重包围,全团1000余名指战员全部阵亡。

红34师魂断都庞岭:由闽西儿女组成的红五军团第34师,长征开始就一直担任全军的后卫部队。湘江战役中,红34师在完成掩护中央红军主力入关后,为掩护红八、九军团渡江,坚守在永安关、雷口关地域达3天之久,一直到29日深夜,才与滞后的红八军团在水车会合。

30日清晨,在红八军团离开水车后,红34师按照军委的电令朝着与红八军团相反的方向赶往早已失守的新圩阻击阵地接防,钻进了桂军的阵地中,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12月3日下午,翻越都庞岭宝盖山山区的红34师沿湘江支流建江而下,赶往凤凰嘴渡口。行至全州安和的文塘村,遭到桂军44师的堵截,双方在黄陡坡激战至黄昏,红34师电台被炸,与军委联络完全中断。师政委程翠林、102团政委蔡中、100团政委侯中辉、101团团长苏达清、政委彭竹峰相继阵亡。全师由入关时的4300余人锐减至800余人,余部向东退往白露源山区,后又在板桥铺遭到桂军24师及第7军独立团的包围,仅400余人冲出包围圈。

12月6日,红34师余部在灌阳县境内的猫儿源遭到当地民团的包围,师长陈树湘、师参谋长王光道率200余人突出重围,于12月9日回到湘南。

12月11日,陈树湘率部在湘南江华抢渡牯子江时遭保安团袭击,不幸中弹负伤,13日在道县泗马桥洪东庙不幸落入道县保安团之手,后在保安团抬往道县途中现蚣坝镇石马神村,陈树湘从伤口处拉出肠子用牙咬断,壮烈牺牲,实现了“誓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

红34师余部在参谋长王光道的率领下,转战湘南,终因敌我力量悬殊,全部壮烈牺牲。


第四章 历史选择


惨烈的湘江战役后,中央红军锐减至30000余人,从此进入了山高岭陡林深的越城岭西延山区。

一、转战西延:

早在1934年11月17日,蒋介石在部署湘江第四道封锁线时,就颁布了《湘水以西地区剿匪计划大纲》:如果在湘江以东不能全歼中央红军,进一步在湘江以西地域将中央红军歼灭。

12月1日,追剿军总司令何键调整部署,以15个师又一个支队近20万人马迅速向新宁、城步、绥宁、武冈方面转移,企图与桂军前堵后追,合击红军。

面对蒋介石在湘水以西部署的第二个口袋阵,中革军委“三人团”仍顽固地坚持北上湘西与二、六军团会合的原定战略目标,刚刚经历湘江之战,尚未喘息的中央红军,又将面临新的生死抉择。

当中革军委到达油榨坪时,得知湘军正在梅溪修筑工事准备阻击红军,迫于北上湖南城步有国民党军重兵堵截的残酷现实,于12月3日做出《我野战军决定脱离敌人继续西进的部署》,从油榨坪折回,暂时改变原定行军路线,翻越长征以来的第一座高山--老山界,进入越城岭腹地龙胜,使国民党军在新宁、城步、武冈一线堵击红军的计划落空。

二、翻越老山界:老山界位于越城岭山脉的中段,其主峰猫儿山海拔2142.0米,称为华南之巅。这里群峰高耸,悬崖峭壁,森林茂密,人们历来视为畏途。

12月4日下午,军委纵队开始翻越老山界,这对经历了湘江战役之痛的中央红军来说,不仅是体力上翻越的一座高山,更重要的是思想认识上翻越的一座高山。

数万红军英烈血染湘江的血淋淋事实,引起了全军上下对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王明“左”倾军事路线的怀疑和不满,一路行军,一路争论,尤其是老山界上的争论,对红军的前途和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艰难转折:

湘江战役后,在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张闻天等坚持不懈的努力下,中央在行军途中,针对何去何从的战略转移目的问题,召开了一系列会议,将中国革命的航船一步步地推往正确的航向。

 通道会议:1934年12月12日,中革军委在湖南通道恭城书院召开军委紧急会议,采纳了毛泽东西进入黔的主张。

黎平会议:1934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在贵州黎平古城召开长征以来的第一次政治局会议。会议作出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决定继续西进,建立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新的革命根据地,从根本上实现了军事上的战略转兵。

猴场会议:1934年12月31日,中央政治局在乌江南岸的猴场再次召开会议,重申了黎平会议决议,作出了《野战军通过乌江以后的行动方针》的决定。

遵义会议: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批判了王明“左”倾军事路线错误,解除了三人团的军事指挥权,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结束了“左”倾军事路线在中央的统治,实现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


第五章 精神永存


中央红军长征从1934年11月25日进入广西,到12月13日离开广西,虽然只有短暂的19天,但足迹遍及桂北的灌阳、全州、兴安、资源、龙胜五县,尤其是损失惨重的湘江战役,对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命运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红色记忆:中央红军在桂北期间,尽管战事激烈而频繁,但针对桂北多民族的实际情况,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一系列宣传活动,真正做到了毛泽东后来总结长征时所说的: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红流涌过之处,演绎出无数个红哥红嫂的故事。尤其是播下的革命火种,一直燃烧至桂北解放。

中央红军在桂北,沿途书写了大量的宣传标语、漫画,各地至今仍保存完整,尤为明显的是兴安的华江标语楼,有的还刻在石头上,如龙胜龙舌岩、感念诗等。

在石塘、界首等地表演文明戏,宣传革命道理。

打土豪劣绅32人,在石塘就枪毙了16人。

红军的纪律严明,赢得了各族人民的爱戴和拥护。新圩阻击战时,在杨柳井几个红军吃了老百姓的猪潲还留下几块银元。

红34师一支被打散的部队撤退到灌阳立田村,将60 余支步枪、数十枚手榴弹和数百发子弹发给了村民们。抗日战争时,村民们组织起抗日自卫队;1947年7月,在中共广西省工委的领导下,桂北灵川、全州、灌阳等县爆发了声势浩大的桂北武装起义,成立了桂北游击队,全村65户有53人参加桂北游击队,166人支援过游击队,牺牲7人。

桂北各族人民纷纷帮红军带路、架桥、送饭,抢救伤员、收养伤员和失散落伍人员,不少桂北儿女直接参加红军,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抢救和收养红军伤员的故事更多,原红一军团1师3团八班班长的朱镇中,在觉山铺阻击战中负伤,后被资源中峰龙溪村的粟铁匠所救。解放后,朱镇中将粟铁匠接到南京,1962年朱镇中调到北京任总参谋部测绘局局长,又将粟铁匠接到北京。1986年粟铁匠逝世后,朱镇中特地赶到资源悼念。

据1985年调查统计,仅桂北5县失散红军就达150多人。桂北儿女参加红军的,仅全州县有名有姓的就达77人。

二、民族政策:早在1931年11月中央苏区召开的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首次明确提出了党的民族政策。1934年中央红军长征过广西,针对广西少数民族的实际,中革军委总政治部在湘江战役鏖战激烈的11月29日,正式颁布了《关于瑶苗民族中工作的原则指示》,紧接着又发布了13条示范性的《关于对苗瑶民的口号》。中央红军在行军作战中模范遵守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成功地践行党的民族政策,赢得了桂北各族人民的支持,演绎出许多军爱民、民拥军、军民鱼水情的感人故事,并且为中央红军后来通过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积累了经验,提供了示范,在党的民族政策形成过程中具有开拓意义。

1934年12月10日军委一纵夜宿龙坪寨,桂军特务火烧房屋200余间,抓获4人,对其中3人进行公审后枪毙,周恩来亲自在钟鼓楼发钱赈灾。

三、千秋功勋: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长征途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及解放军高级将领均参与了这一战役。截止到1964年,有元帅7位、大将6位、上将32位、中将100位、少将400位。

在大半个世纪中,当年的亲历者撰写了大量的回忆文章,桂北人民也收集了大量的烈士名录,修建了大小不一的纪念墓碑,描写湘江战役的各种文学作品也不断涌现,红军长征精神,永放光芒。

四、永远怀念:1996年1月,由聂荣臻元帅提议修建的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碑园落成后,中央及各级领导、社会各界群众,纷纷到此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缅怀革命先烈,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

湘江战役的硝烟已经远去,红军勇于牺牲、勇于突破、勇于胜利的长征精神是我们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成功的宝贵财富,它将永远激励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