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电话:+86 010 65683881

注册 登录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从此带领中国人民让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伟大开端——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陈列》为叙事性展览,通过278件珍贵展品,生动讲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革命新的伟大起点,展览共分为五个部分。


序厅

        序厅正中是巨型铜板画《起点》,画面中是出席中共一大会议的十五位代表的半身像,背景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这也是中国革命伟大征程的起点。


第一部分 前赴后继  救亡图存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开始遭受西方列强的大肆侵略和掠夺,逐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中国人民进行了英勇的抗争和艰苦的探索,这些探索和斗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但都未能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命运。挽救中国危亡的重任历史地落到新兴的无产阶级身上。

第一单元   中国逐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40年6月,英国资产阶级为了在全球范围内加紧进行侵略扩张和殖民掠夺,借口中国禁烟,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史称第一次鸦片战争。

       1842年8月,战败的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开始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

       1894年7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国战败,1895年4月,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中国的民族危机和半殖民地化更加严重。

       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人民为了反抗外敌和改革现状,同外国侵略势力及本国封建势力进行了长期的英勇斗争。反帝反封建的主力最初是农民。

       19世纪末,山东等地爆发了反侵略、反洋教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数月之间迅速波及全国,起了阻止西方列强直接瓜分中国的作用。

       1900年,英、美、法、德、俄、日、意、奥八国联军借口镇压义和团,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先后攻陷天津、北京。

       1901年9月7日,英、美、俄、日、法、德、意、奥、荷、比、西11国胁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面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工农大众的生活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中国的出路究竟在哪里?如何救亡图存?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谋求出路。


第二单元  探寻救亡图存的道路

       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逐步演变和深化的过程。林则徐、魏源等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先进的中国人。

       1851-1864年间爆发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推行了一场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兴办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建立新式海陆军,刺激了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

       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戊戌变法”,变法历时了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1901年4月,处于内外交困中的清政府开始推行一系列新政改革,整顿官制、编练新军、改革学制、颁行奖励实业和工商的政策法令,取得一定成效,但未能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1905年8月20日,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要领导人孙中山等人在日本东京创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

       1911年(农历辛亥年)10月10日,在同盟会的推动下,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相继起义并宣布独立,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

       辛亥革命胜利后,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建立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但辛亥革命也有自己克服不了的弱点,它既未能铲除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在中国统治的根基,也没有改变中国深层的社会结构,更没有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从这个意义上讲,辛亥革命没有成功。


第二部分  风云际会  相约建党

第一单元  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辛亥革命的惨痛教训使人们逐渐认识到,仅仅依靠西方制度的移植不足以救中国,要反对封建主义的腐朽统治,必须大张旗鼓地批判封建思想,大力宣传科学和民主思想。在这种形势下,倡导新文化的杂志《新青年》应运而生。《新青年》是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创刊时叫《青年杂志》,1916年更名为《新青年》,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以民主、科学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吹响了思想启蒙的号角。

       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召开巴黎和会,中国是协约国成员,作为战胜国出席会议,但和会却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无条件让与日本,这激起中国人民强烈愤慨,直接引发了五四运动。

       5月4日,北京3000多名爱国学生举行示威游行,反对巴黎和会损害中国主权,声讨北洋政府卖国行径。五四运动爆发,一场新的反帝爱国运动开始。

       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所开创的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1917年, 11月(俄历十月),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极大改变了20世纪世界历史的进程。

       十月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在新思潮大量涌现、诸多学说流派争鸣斗胜的形势下,马克思主义以其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逐渐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进步青年。1918年11月,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Bolshevism的胜利》,热情讴歌十月革命。

       五四运动对于中国的进步思想发生深刻影响,社会改造的呼声迭起。先进知识分子纷纷创办刊物、成立社团,传播各种新思潮,其中社会主义学说成为主流。

       十月革命对中国最深刻的影响就是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觉悟的知识分子,在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过程中,在实际斗争中,一步步成长起来。

       在此期间,一部分在留学期间接触过社会主义思潮、研究过马克思主义的留日学生和其他先进青年,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也起过重要作用。李达、李汉俊、杨匏安等人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1919年底,各地进步刊物增加到400余种,其中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达200余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传播。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和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新文化运动阵营逐渐发生分化,出现了要不要马克思主义、以什么主义改造中国社会的论争。

       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马克思主义者与无政府主义者在要不要进行阶级斗争、要不要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等问题上发生分歧。经过论争,大多数无政府主义者逐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第二单元:建党前夕的上海社会与共产国际的推动

       在地理环境上,上海地处中国大陆海岸线中点,长江出海口,地理位置优越。

       在经济上,自1843年开埠以后,上海迅速发展成为现代工商业之都。

       上海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摇篮。19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外国资本企业、清政府的官办企业中,产生了中国第一批产业工人。随着民族工业的不断发展,工人阶级队伍日益壮大,到1919年,上海已是全国工人人数最多、最集中的城市。

       在文化上,20世纪20年代初,上海繁荣的出版、教育等文化事业为进步思想的产生、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上海成为了思想舆论传播的重镇。

       在交通上,1920年初,上海已形成近代化的交通信息网络。轮船、铁路四通八达,电报、邮政联通国际国内,为海内外人士进出上海、互相联络提供了便利。

       在政治上,当时的上海“一市三治”, 存在公共租界、法租界、华界三个行政区域,华界又分南市与闸北两部分。处于中国政权控制的边缘地带。帝国主义控制以不平等条约享有特权的租界事实上成为“国中之国”,无论清政府、北洋政府还是南京国民政府,都无法对租界实施直接的管辖权。这种“三治四界”的特殊格局为为开展革命活动提供了条件。

在社会结构上,1920年的上海华洋混处、五方杂居,俄国侨民有5000多人,这为俄共(布)在上海开展工作提供了掩护。

       近代上海城市的特点,为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的筹建提供了有利的客观条件。中共在上海诞生有着历史的必然性。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过程中,苏俄和共产国际的推动加速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十月革命后,为指导各国无产阶级政党进行革命斗争,列宁于1919年3月发起成立了共产国际,支持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和人民革命斗争。俄共(布)陆续派遣一些使者秘密前来中国了解情况,进行革命活动。

       1920年5月,共产国际东亚书记处在上海成立,下设中国科,指导中国革命工作。

       1921年1月,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在伊尔库茨克成立,负责领导中国等远东各国的革命工作,其中中国科书记由张太雷担任。

第三单元  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最早酝酿在中国创建共产党的是陈独秀和李大钊。1920年2月,为躲避北洋军阀政府的迫害,陈独秀从北京秘密迁移上海。在护送陈独秀离京途中,李大钊和他酝酿成立共产党组织。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工人阶级队伍的迅速成长壮大,使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主客观条件都已成熟,一批用马克思主义初步武装起来的中国知识分子顺应历史的发展大趋势,承担起了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

       1920年2月,陈独秀由北京到达上海后,在热情宣传社会主义的同时,努力加强与工人组织的联系。

       1920年5月1日,在陈独秀指导下,上海各工界团体组织各业5000多名工人召开大会,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

        在维经斯基等人的帮助下,陈独秀加快了建党工作的步伐。1920年6月,陈独秀同李汉俊、俞秀松、施存统、陈公培等人决定成立共产党组织,初步定名为社会共产党,起草了党的纲领。

       当时西欧一些社会民主党已经堕落为机会主义的党,于是陈独秀与李大钊商议决定,新成立的组织以“共产党”命名。1920年8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定名为“中国共产党”。

       1920年9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将《新青年》改为组织的理论刊物。

       1920年11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宣言》,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表达了中国共产主义者的理想和主张。

       1920年秋,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派李启汉到纱厂集中的沪西小沙渡地区创办工人半日学校。

       为团结和教育革命青年,1920年8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领导建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同时创办外国语学社,培养青年干部。

       1920年10月,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在北京大学图书馆李大钊办公室成立。

       1920年3月成立的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是中国最早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

       1920年11月,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了指导工人运动的通俗刊物《劳动音》周刊。

       从1920年8月到1921年春,经过半年多的工作,中国国内先后有六个城市建立起共产党早期组织,其成员也在逐步地增加。

       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和活动,一方面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的结合, 另一方面让工人群众开始逐步接受马克思主义,提高了阶级觉悟,也从中涌现了一批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分子。


第三部分  群英汇聚  开天辟地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开幕。来自7个共产党早期组织的13位代表与2位共产国际代表出席会议。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党的纲领和工作决议,选举了中央领导机关,宣告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第一单元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21年6月初,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代表尼克尔斯基先后到达上海,并与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李达、李汉俊建立了联系。经与陈独秀,李大钊商议,他们认为应尽快召开全国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并决定在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国内各地的党组织和旅日的党组织共派出13名代表出席了中共“一大”。他们是:上海的李达、李汉俊,武汉的董必武、陈潭秋,长沙的毛泽东、何叔衡,济南的王尽美、邓恩铭,北京的张国焘、刘仁静,广州的陈公博,旅日的周佛海,以及由陈独秀指定的代表包惠僧。

第二单元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原来的法租界望志路106号召开。确定了党的名称,在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中,纲领的第一条就是“本党定名为‘中国共产党’”。

       中共一大会议期间,大部分代表以“北京大学暑期旅行团”的名义,住宿在上海博文女校。毛泽东、何叔衡就住在博文女校二楼西厢房的前面。博文女校创办于1917年,是一所中小学合一的私立女子学校。校长是著名国学大师黄侃的夫人黄绍兰女士。

       1921年7月30日,一大会议因受法租界巡捕房的干扰而暂时中断。大会的最后一次会议,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一艘游船上进行。

       中共一大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出现了完全新式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以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的集中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革命的面目从此焕然一新。

       在中共一大上通过了两个重要文件,分别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和《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

       一大闭幕以后,1921年下半年,李汉俊、董必武受会议委托,向共产国际起草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报告,汇报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中共一大的会议情况。

第三单元 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的活动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十分注重实际斗争。中央局依据一大通过的纲领和决议,领导各地党组织迅速开展各项工作。

       1921年11月,陈独秀以中央局书记的名义,向全国各地党组织发出《中国共产党中央局通告》。

       中央局和各地组织根据《中国共产党中央局通告》的计划和要求,积极开展工作。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方面,中央局在上海成立了党领导的第一个出版机构──人民出版社,由李达负责,组织马克思、列宁著作的翻译和出版。

       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的首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并把建立工会提上了工作日程。为加强对工人运动的统一领导,中央局于1921年8月11日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张国焘担任主任。这是党领导工人运动的第一个公开机构。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以主要精力领导工人运动的同时,也派出力量发动和领导农民运动、青年运动和妇女运动,使之呈现出新的面貌。

       1922年7月16-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出席大会的代表有陈独秀、张国焘、蔡和森、高君宇、邓中夏等12人,代表全国195名党员。

       在二大上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宣言》,明确提出了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从党的一大确定直接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到二大确定首先进行民主革命,然后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党的战略方针发生重大转变,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正确方向。

       在二大上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部正式党章。从根本原则到具体制度上,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体系。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以主要精力领导工人运动,从1922年1月到1923年2月,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上海、武汉、广东、湖南、直隶等省市和航运、铁路、采矿等行业相继爆发工人的罢工斗争。前后持续时间达13个月之久。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近代中国革命历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党从此为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开始了不屈不挠、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


尾声 追梦

       通过四大板块:毛泽东同志题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的六大革命圣地、多媒体投影视频及缅怀墙,讲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伟大历史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