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电话:+86 010 65683881

注册 登录

汉中市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



汉中市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位于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红寺湖路,2011年3月正式开馆。纪念馆占地62亩,建筑面积5240平方米。由主展馆、爱国主义教育广场、纪念碑、何挺颖烈士纪念广场共同组成。主要汇集并保护分散于各地的、濒临泯灭的革命历史文物及图片资料,展示了川陕苏区革命历史的全貌。纪念馆是全国百家红色经典旅游景区和陕西省三大红色旅游景区之一、是川陕革命根据地在陕西唯一的纪念馆。

纪念馆由西北建筑设计院华夏设计所张锦秋院士领衔设计,采用了大地艺术的表现手法,将纪念馆主题建筑与红寺湖秀美的自然风光巧妙结合,注重环境和生态的保护,突出实用性、地域性、纪念性、标志性和现代性,实现了红色旅游与绿色旅游的完美结合。该项目设计获得了2009年全国建筑学会设计大奖。

纪念馆主展馆面积4200平方米,由一个序厅和三大展区组成,主要展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陕南苏区革命活动的部分实物、史料和图片。


序    厅


南郑历史悠久,民风淳朴,文化积淀深厚。自公元前451年秦历公派左庶长修筑南郑城起,便一直是汉中的政治经济中心。1932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从鄂豫皖根据地撤离,来到川陕两省交界的大巴山,历时两年零4个月的时间里,紧紧依靠川陕边区党和人民,克服了重重困难,与国民党反动派四川军阀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章。


第一展厅


这里讲述和展出的是川陕革命根据地陕南苏区革命活动的故事及部分实物。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使陕南燃起了星星之火,给汉中热血青年指明了革命航程。

在中共陕西省委的领导下,陕南中共秘密组织活动逐步开展起来,并成立了中共陕南特委。特委成立初期主要活动是在南郑、城固等地开展建党和学生运动。1931年10月之后,党的工作重点开始由城镇转向农村,由知识界转向工农兵。陕南特委在陕南的广泛活动,为红四方面军在川陕之交立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32年8月陈浅伦接任特委书记(第五任书记),同年12月6日,中共陕南特委在南郑召开扩大会议,改组陕南特委,孟芳洲任书记(第六任书记)。这次改组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加强特委对军事工作的领导,迎接红四方面军。会后陈浅伦即赴西乡、城固迎接红四方面军。

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部队被迫退出鄂豫皖根据地,奉命向西战略转移。部队翻越秦岭到达城固后,原打算在汉中地区建立根据地,但这一带被土匪活动猖獗,加上连年旱灾,粮食缺乏,大部队无法久住。此时得知四川军阀正在混战,川北敌人兵力空虚,并且那里回旋余地广阔,红四方面军总部遂决定集中力量向四川发展,建立以川北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并很快打开了局面。由于红军来自鄂豫皖,而许多操着浓重湖北口音的同志,则说成是来自“鄂尔款”。后来,“鄂尔款”一词便流传开来,成了川陕老乡对红军称呼的代名词。

小河口会议是西征以来红军总部举行的第一次师以上干部会议。这次会议虽然没有也不可能纠正张国焘的错误,但也起了某些抑制作用,使张国焘独断专行、飞扬跋扈的军阀作风有所收敛,同时小河口会议也堪称决定红四方面军前途命运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党史专家将之比作红四方面军的“遵义会议”,对以后川陕革命根据地迅速创建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2月11日始,红四方面军与陕南地下党城固县委游击队领导人王燮、胡哲取得了联系,出秦岭、夺升仙、走原公、渡汉水、赴南郑、占西乡、下镇巴、战万源。 从此,红四方面军彻底摆脱了国民党反动派围追堵截的被动局面,取得了战斗主动权;并在川北点燃了大巴山革命的熊熊烈火,形成了一个声势浩大的革命斗争新局面,为后来两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奠定了基础。对川陕根据地迅速创建起了积极作用”。

红军渡汉水 :红四方面军于12月15日进入汉中的城固地区。人民群众欢迎红军,要求建立根据地,但这一带回旋余地太小,方面军还是决定南渡汉水,去大巴山北麓西乡、镇巴一带立足。在胜利渡过汉水后新的转机面前,四方面军总部毅然决定进军川北,点燃了大巴山革命的熊熊烈火,形成了一个声势浩大的革命斗争新局面,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

钟家沟会议:1932年12月进入汉中,红四方面军进驻西乡县钟家沟乡,并将军部设在玄天观,同时召开了团以上干部会议,作出了入川的重大决定。12月19日,红军主力相继撤离西乡向四川开拔,21日到达四川通江两河口后,不到一个月时间,红军就解放了通江、南江、巴中等县,迅速在川北打开了局面,诞生了川陕革命根据地。


第二展厅


红四方面军一入川便开始领导川陕苏区群众发展经济、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教育宣传活动,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这使得广大贫雇家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生活上得到了保证。亿万劳苦大众“民不畏死”,自愿参加支持共产党,从而引发了星火燎原的革命。从此红四方面军在川陕之交稳稳的站住了脚跟。这一系列的活动,让蒋介石大为惊恐,后派其四川军阀田颂尧为“川陕边区剿匪督办”,向根据地发动大举围攻。分别发动了三路围攻和六路围攻。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党深刻地认识的只有维护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才能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实现党的纲领和目标。自此党始终不渝地把实现广大农民利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为了保卫胜利果实,他们积极动员青年参军参战,努力发展生产。当时自身还很弱小的党和红军,要在困境中求得生存与发展,进而一步步实现革命目标,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苏区的劳苦群众。扩大红军、支援前线、发展生产,保障军需民食、开展各项政治、经济、文化、建设都离不开他们;可以说,离开了苏区人民群众的认同、拥护、支持和参与。党和红军以及苏维埃政府,都将寸步难行、一事无成。


第三展厅


红四方面军进入川陕地区后,蒋介石急令杨虎城第十七路军与川军刘湘、田颂尧等部进行围攻。但蒋介石对杨虎城等地方势力极不放心,又派嫡系胡宗南部进驻陇南地区,从侧背监视杨虎城部。杨虎城将军洞悉蒋之阴谋,便不得不与红军寻求合作途径。经过多次协商,红四方面军代表徐以新与杨虎城将军代表孙蔚如(第十七路军第38军军长)红四方面军与杨虎城第十七路军最终达成秘密的互不侵犯协议,并同意建立一条可以经常往来的交通线。史称“红色交通线”。 秘密协议达成后,武志平和陕南地下党、红四方面军一起先后开辟了主线、西线、东线三条红色交通线。

川陕苏区在政治宣传活动中,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选择了群众易于接受的文字宣传、口头宣传、文艺宣传、石刻宣传等多种形式,大力进行宣传,对扩大党和红军在群众中的政治影响,对建立和巩固苏维埃政权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虽经70多年的风吹雨打,他们仍显现出夺目的光辉。

1935年1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配合中央红军长征和北上抗日的指示,红四方面军决定撤离川陕革命根据地,向西挺进。1935年3月28日至次日,成功强渡嘉陵江,实现了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转移。


结束语


掩卷遐思,陕南人民和红四方面军共同创建根据地的额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和陕南人民坚持苏区革命斗争的悲壮场面如在眼前。汉中地区的人民,像全国许多地区的人民那样,曾有这光荣的革命传统,我们想到那片 肥沃美好的土地,就联想起巍峨的巴山,连亘的秦岭;怀念起勇敢、勤劳的汉中人民;会想到过去的年代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党的陕西省委和陕南省委,领导着陕南人民,英勇地进行了革命斗争。红二十九军军长陈浅伦同志的英雄形象,是一个共产党伟大气质的体现,也是陕南党、陕南人民英勇不屈的化身。这位英雄倒下后,又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同志站起来,他们在陕南党的直接领导下,前赴后继,更英勇地战斗下去。经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至全国胜利!让我们永远铭记这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