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庙
建庙背景
岳飞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汤阴是岳飞的家乡。明代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瓦剌部落出兵中原,明英宗朱祁镇被俘,史称“土木之变”。因“土木之变”与北宋末年的“靖康之变”有很多相似之处,这时候,明王朝需要有岳飞精神来激励百姓抗击侵略,奉命前来相州募兵的大学士徐有贞,奏请明代宗朱祁钰批准,于明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在汤阴为岳飞立庙。岳庙占地6300多平方米,殿宇建筑100余间,是一处保存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在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精忠坊
精忠坊原来是过街牌楼,直到解放后,才成了岳飞庙的西大门。门额上“宋岳忠武王庙”六个大字为明孝宗朱祐樘所题。精忠坊始建于明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精忠坊面阔三间,由六根柱子托起五架房顶,古建筑学上称之为“三间六柱五楼柱不出头”式。整座建筑是木制卯榫结构,凹凸相接,环环相扣。斗拱形式为九踩四昂重翘式,排列紧凑,衔接巧妙,形如群雁比翼。据汤阴县志记载,清道光十年六月(公元1836年6月)河北磁县发生强烈地震,当时,地震波及汤阴,汤阴城内的建筑物几乎全部倒塌,而精忠坊却安然无恙。这说明精忠坊在力学,美学,以及建筑学方面都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出于力学和美学的考虑,在门两侧的柱子间,分别打了这道不高的护坊壁,各嵌青石一方,宽1.8米,高2米,左刻忠,右刻孝。忠孝两个大字,雄浑有力,苍劲潇洒,为明代章德府推官张应登所题。碑上这几行小字记载了忠孝两字的由来。明万历14年,也就是1586年秋天,张应登修建施全祠后,在门前徘徊,觉得两边坊壁上好象缺点什么。这天夜里,他梦见自己去岳庙拜谒,岳飞感谢他操劳庙内事务,并且在他手上写下忠孝两字。张应登醒来后,急忙按照梦中岳飞的指教写下来。天亮后,便命人磨石刻字,镶嵌在护坊壁上。这个梦也许是假托,但忠和孝确实是岳飞一生的理想和追求。岳飞的忠,是大忠,是忠于国家,忠于民族;岳飞的孝,是至孝,是孝于百姓,孝于天下。常言说,忠孝不能两全,而岳飞却以忠孝两全名垂千古。
五跪像
走进精忠坊,可看到跪在地上的五个铁人,就是是杀害岳飞的五个奸党,他们是秦桧,王氏,万俟禼,张俊和王俊。秦桧,生于1090年,死于1155年,北宋末年任御史中丞,与宋徽宗、钦宗一起被金人俘虏,投靠金太宗之弟挞懒。金国将他放回南宋后,两任宰相,前后执政十九年,得到宋高宗赵构的宠信。秦桧为了达到议和投降,向金称臣纳供的目的,杀害民族英雄岳飞,成为千古罪人。王氏是秦桧的妻子,在秦桧谋害岳飞难以决断时,王氏对秦桧说:“捉虎容易,纵虎难”,可见王氏是杀害岳飞的帮凶。万俟禼,复姓万俟,单字禼,他曾任御史中丞,听候秦桧指使,对岳飞严刑拷打,刑讯逼供。张俊,和韩世忠,岳飞在南宋并称三大将领,但是,他嫉妒岳飞的战功,为岳飞冤案制造伪证。王俊,原本是岳家军中的一员,可是他趋炎附势,诬告岳飞某叛朝廷。建庙初期,这里没有王俊,天启二年,也就是1622年,汤阴知县杨朴在重修岳飞庙时,考虑到,王俊是谋害岳飞的主要帮凶之一,秦桧依赖王俊的诬告,罗织了岳飞的罪名,于是增加了王俊的跪像。五百年来,人们来到这里缅怀民族英雄岳飞时,无不痛打唾骂“秦桧”,表示对奸贼的痛恨。岳庙碑刻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击桧之首,永不首痛,击桧之心,永不心痛,非果不首痛也,因宋室不能碎之首,后人争欲碎之也;非果不心痛也,因宋室不能剖其心,后人争欲剖之也。在五跪像身后有一副楹联写的好,“蓬头垢面跪街前想想当年宰相,端冕垂旒临座上看看今日将军。”
施全祠
五跪像后面就是施全祠,原来是尽忠报国亭。后壁上四个大字“尽忠报国”为明成化二年,也就是1466年,云南道监察御史孙珂所书。施全是浙江杭州人,曾任殿司军校,他对秦桧主张仪和,谋害岳飞十分痛恨。绍兴20年,也就是1150年正月,施全隐藏在秦桧上朝必经的众安桥下,行刺秦桧,不料仅砍断一根轿柱,刺破秦桧的衣服,行刺没有成功。施全被捕后,秦桧审问他:“为什么要刺杀我?” 施全大义凛然,破口大骂秦桧:“天下人都在抗金,只有你倒行逆施,所以我要杀你!” 秦桧大怒,将施全处以磔刑。人们崇敬施全嫉恶如丑,不畏权势的精神,于明万历14年,也就是1586年,由彰德府推官张应登和汤阴知县魏如松主持,增建了施全祠,让施全手持利剑对秦桧呈砍杀之式。人们痛恨奸贼秦桧,怀念施全,还编出一个秦桧怕“施”的故事。说是秦桧被施全追的无路可逃时,恰好看见一群鸡在附近寻找食物,秦桧就慌忙钻到鸡的脑子里边躲起来。从那儿以后,鸡头里就有了一个白色的硬疙瘩,象个跪着的小人,据说那就是秦桧变的。因此,鸡特别怕“嘶(施)”,人们只要喊一声“嘶——”,鸡就象当年秦桧见了施全一样,惊慌逃跑。
在施全一旁是隗顺的塑像。隗顺南宋大理寺的一名狱卒,绍兴十一年农历十二月十九日,岳飞被害以后,隗顺冒着生命危险,将岳飞的尸体偷偷埋葬在钱塘门外,并且在遗体下放了一只玉环,坟上载上两棵橘子树,做为标志。隗顺坚信岳飞这起冤案终有一日会得到昭雪,临终时,他将此事告诉儿子。21年后,宋孝宗赵眘即位,为岳飞平反昭雪,并寻访岳飞的尸体。隗顺的儿子如实禀报。朝廷又把岳飞的遗体以隆重的礼节厚葬于西湖栖霞岭下,也就是现在的杭州岳王墓。岳飞庙建成以后,人们为纪念这为正直善良的人,在此为他塑像,表示怀念。
山门
施全祠对面是山门。在古代,山门也就是岳飞庙的正门。门两旁的一对狮子高大魁伟,体态逼真,虽然经历风雨沧桑,仍不失庄严肃穆之感。山门是一座三开间式的古典建筑,硬山式屋顶。木构屋架上饰有彩画,大额坊上画有岳飞的传说故事,用笔细腻,栩栩如生。明柱上这副楹联是由当代著名文学家魏巍1983年题写的:“寸巍然正气,壮故乡山河”,笔法圆润,潇洒隽永。门楣上方的三方匾额,中间是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一任主席舒同题写的“精忠报国”;舒同的书法,高扬着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意识,所作气魄宏大,意气飞扬,格调明朗清新,体现出一名革命军人书法家所特有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情调。左边是已故著名书法家楚图南的“浩然正气”;右边是肖劳的“庙食千秋”。正门上的楹联是当代著名诗人、书法家魏传统题写的:“孤愤书两表墨迹犹在,报国秉一心浩气长寸。”书体遒劲有力,文辞意味深长。上联中的两表指的是岳飞书写诸葛亮的《前后出世表》,下联中的一心指的就是岳飞背刺的“尽忠报国”一心。当代学者、河南大学中文教授高文赋诗云:
饮黄龙誓不回,旌旗万里拂云开。
汤阴遗庙威灵在,想见亲挥铁骑来。
乾隆碑
山门左侧是乾隆碑。乾隆15年,也就是1750年,乾隆皇帝在南巡反京途中,路过汤阴,前来瞻拜岳飞时,写下这首七言律诗《经岳武穆祠》:翠柏红垣见保祠,羔豚命祭复过之。两言臣则师千古,百战神威震一时。道济长城谁自坏,临安一木幸犹支。故乡俎豆夫何恨?恨是金牌太促期。第一句大意是说,在翠柏和红墙掩映中现出岳飞庙这座珍贵的祠堂,于是命人用猪羊来祭祀岳飞。第二句中,“两言臣则”指的是岳飞的一句名言: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不患天下不太平。岳飞屯兵洪州时,在与众文士交谈中,涉及当前的战乱局势,有人感慨地说:“天下战争纷纷,不知何时才能太平!”,岳飞脱口而出:“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不患天下不太平。”岳飞不仅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这句话是岳飞一生的真实写照。乾隆说,这句话作为文臣武将的行为准则千古为师。后半句的意思是,岳飞率领的岳家军百战百胜,威震一时。第三句中,“长城自坏”是一典故,道济,指的是南朝宋国的将领檀道济,曾经跟随随刘裕征战沙场多年,又为宋文帝开拓疆土,坐保江南,用兵稳健又不失诡诈,堪成南朝第一名将,然而被宋文帝所害。临刑时,檀道济把官帽狠很地摔到地上说:“乃坏汝万里长城”。乾隆把这个典故用在这首诗里,意思是指高宗赵构杀害岳飞,就象宋文帝杀害岳飞一样,等于自毁江山。后半句的意思是说,南宋幸亏有岳飞才使国家偏安一时。
碑林
走进山门以后可以看到很多碑刻,这里是岳飞庙的碑林。在汤阴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文王庙的树多,岳飞庙的碑多。岳飞庙现存碑刻共计三百多方,大碑高至丈余,小碑有一尺见方。这些碑刻文体形式有诗词歌赋,书法体有真草隶篆行,可以说是一处珍贵的书法,文学艺术和史学研究的宝库。现存最早的碑刻为明景泰三年,也就是1452年的“岳穆王诗序碑”。大多数碑刻是由明清两代的帝王臣子,文人学士题写的歌颂岳飞的诗词歌文赋。著名的有朱元章,乾隆,光绪,慈喜,徐达,海瑞,董其昌,何绍基等人的碑刻。少部分碑刻是历代重修岳飞庙以及增建其他祠堂的的碑记。另外,还有几方碑是由外国使臣瞻仰岳庙时的题写的。这些碑刻内容大都表现了作者对奸贼的痛恨,对皇帝的愤怒,对岳飞无比崇敬的情感。这里有清代汤阴的一位知县杨世达题写的一首诗:小子宰汤阴,拜瞻夫子堂;感慨当年事,欲刃秦桧肮。会也何足责,权奸本害良;独怪高宗帝,功成反自戕;忠孝萃一门,终古凛纲常。这里还有一方碑的内容特别有趣,作者是清代的杨芳,内容是:奸相何太拙,成就忠武烈;后世许称冤,忠武当感切。不怪群雄狠,无关王氏舌,君自坏长城,臣尚有何说。这些碑刻史料详实,内容丰富,深受一些文学家,书法家和史学研究者的青睐。河南作家毛冰先生为碑林赋诗一首:荡居十载思念深,翠柏红垣饶梦魂。最爱碑林石刻好,字字都见壮士心。
御碑亭
御碑亭匾额上“御碑亭”三个楷书大字是由当代著名书法家王澄书写的。御碑亭建在神道上,由十六根大木柱拱托起一个元宝式屋顶,雍容华贵,构造别致,匠心独具,蔚为壮观,这在中原亭榭建筑中极为罕见。屋顶垂花裙板上饰有彩画,山水逼真,花草如生,把亭子点缀的更加完美。1750年,乾隆皇帝来瞻拜岳飞时写下一首七言律诗来歌颂岳飞,这通诗碑原来立于亭子正中央的神道上,而且正好当住秦桧跪拜岳飞的视线,让人感觉秦桧跪拜的不是岳飞,而是乾隆皇帝,这当然不符合当地百姓崇敬岳飞的心意。但是,在封建社会,皇权至上,这件事也就不足为怪了。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民国四年,也就是公元1915年,当地百姓有人说:清王朝被推翻了,皇帝也下台了,乾隆碑应该靠边站了吧。于是,乾隆碑就被移到了山门东侧。这就是御碑亭没有碑的原因。它虽然是为封建帝王所建,但却出于劳动人民之手,是智慧的结晶。
吴钟英碑
走出御碑亭,右侧第一通碑就是吴钟英碑。碑正文是岳飞的至理名言两言臣则: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不患天下不太平。这句话是岳飞屯兵洪州时,在与众文士交谈中,涉及当前的战乱局势,有人感慨地说:“天下战争纷纷,不知何时才能太平!”岳飞不暇思索脱口而出:“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不患天下不太平。”岳飞不仅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这句话是岳飞一生的真实写照。岳飞文韬武略,南征北站,东杀西当。虽然位至将相,俸禄很高,但是他仍然过着清贫的生活。当时,南宋朝廷偏安江南,皇帝及时行乐,纸醉金迷;几位大将都是家产万贯,妻妾成群。而岳飞却常常把自己的收入贴补到抗金战争中去,他不置私产,不纳姬妾。在国破家亡的危急时刻,挺身而出,率领岳家军在抗金前线,给敌人以致命的打击,收复了大片土地,多次挽救了宋王朝濒临灭亡的命运,金人无不惊呼:撼山易,撼岳家军难。800年来,这句至理名言广为传颂。它不仅是岳飞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文官不爱钱”,从本质上揭示了当好文官应具备的思想品德,爱钱的结果是贪财,贪财的结果是腐败堕落。“武官不惜死”,揭示了作为武官的本质,也是对武官人生观的最高诠释。直到今天这句话仍然有很深刻的现实意义。明万历三十九年,也就是1611年,山西布政使吴钟英,来瞻拜岳飞时,深为岳飞的这句话所感动。于是不惜重金采石,将岳飞的这句话刻在碑上,并且在碑正文一旁写上五个字:瞻拜者省之,希望后世人都能反省自己。下面一行字写的是:文安汪源仿山谷老人书,文安,是地名,在河北。汪源是明代的书法家,山谷老人是对山谷道人黄庭坚的尊称,意思是说,碑文的书法是黄庭坚的书法体。可以说,这通碑还有一定的欣赏价值。
董其昌碑
左侧碑刻中有一通是董其昌碑。天启二年,也就是1622年,汤阴知县杨朴对岳飞庙进行整修,整修结束以后,董其昌写下这通《汤阴县重修宋岳忠武岳鄂王精忠祠记碑》。明代后期著名画家、书法家、书画理论家、书画鉴赏家,“华亭派”的主要代表。董其昌生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四(1555)年,卒于明毅宗崇祯九(1636)年,他字玄宰,一字元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人称“董华亭”。万历进士,授编修,官至礼部尚书。董其昌的书法成就也很高,董的书法以行草书造诣最高,他对自己的楷书,特别是小楷也相当自负。董其昌虽处于赵孟頫、文征明书法盛行的时代,但他的书法并没有一味受这两位书法大师的左右。他的书法综合了晋、唐、宋、元各家的书风,自成一体,其书风飘逸空灵,风华自足。笔画园劲秀逸,平淡古朴。用笔精到,始终保持正锋,少有偃笔、拙滞之笔;在章法上,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分行布局,疏朗匀称,力追古法。用墨也非常讲究,枯湿浓淡,尽得其妙。书法至董其昌,可以说是集古法之大成。在这篇碑记中,他从八个方面高度概括了岳飞光辉灿烂的一生。“一曰忠,涅肤激烈,挥涕誓师”是说,岳飞背刺尽忠报国,立志收复失地。“二曰虚,食客常满,群策必收”是说岳飞有很多幕僚,他总是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三曰整,兵所往来草苇不乱”是指岳家军军纪严明,所到之处秋毫无犯。“四曰廉,不私藏一钱,缉其家仅九千缗。”岳飞一生廉洁奉公,被害后,在被抄家时,全部家产除了皇帝的封赏以外,全部家产仅值九千缗。“五曰公,小善必赏,小过必罚,待数千万人如待一人”是说岳飞赏罚严明,一视同仁。“六曰定,大敌猝撼,难于撼山。”岳家军在战场上,所向披靡,百战百胜,金兵无不高呼: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七曰选能,背嵬军五百,一皆当百。”背嵬军是岳飞的精锐部队,个个英勇善战。“八曰不贪功,功率推与其下,虽子云之胜抑而不列”是说岳飞一心报效国家,以收复中原为念,不贪图功名利禄,每次他的长子岳云立下战功,岳飞都隐藏不报。这些品质不仅是岳飞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
正殿
岳飞庙正殿,正门上的楹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第一功名不爱钱,横批:乃武乃文。是由清朝同治年间的榜眼何金寿题写的。
正殿是岳飞庙的主体建筑,高十米,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为单檐硬山式建筑,屋架为明伏七架梁造法,正脊上为行龙高浮雕像。正中是雄狮驮葫芦宝瓶,宝瓶四周分别有一位擒拿力士,手拽长索,一头拴在雄师身上,意思是监督雄师,护卫大殿。正脊两端装有龙头正吻。鸱吻处于正脊与屋顶前后,两坡垂脊的交汇处,这里如果处理不好就容易漏雨,为了防止漏雨,人们在汉代就已经想出了数种处理办法。最简单的是用三到五块筒瓦垒起来。后来有鸟形的,更多的是鱼龙形的。古代人民往往把建筑的功能与艺术造型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建筑艺术达到了完美与和谐的统一。它同样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秀传统和独特风格,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才能,是中国珍贵的文化遗产。
大殿内:岳飞于北宋崇宁二年,也就是1103年,阴历二月十五,出生汤阴县永和乡孝悌里,即现在的汤阴城东12公里处的周流和程岗附近,现在程岗有保留有清代建筑的岳飞故宅。岳飞从小非常聪明,而且力大过人。少年时期曾经拜周同和陈光为师习文练武。岳飞戎马一生,克复建康,平李成,降张用,收复六州郡,三援淮西,四次北伐,收复大片疆土,令金兵闻风丧胆,无不高呼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据宋史记载,岳飞兼有韩信诸将之才,诸葛孔明之风,至西汉以后,文武仁智齐岳飞者,一代少见。岳飞反对议和,在奏札和题记中多次表达了复三关,迎二圣,使宋朝再震,中国安强的豪情壮志。但是,对于高宗赵构来说,迎回徽钦二帝就会给他的皇位造成很大的威胁。岳飞的抗金报国行为无疑违背了统治者抑武偏安的心理,于是,在1142年除夕之夜,以奸相秦桧为首的投降派为了达到议和的目的,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陷害于临安大理寺监狱。当时,岳飞年仅39岁。
岳飞塑像是1981年重新塑造的。原来是岳飞神像,遗憾的是,在文革期间被毁。1981年在重塑岳飞像时,对岳飞的官职级别做了严格的考证,使塑像贴近历史事实。从岳飞头带金盔,身披金甲,可以看出岳飞是武官;从外罩的紫罗袍又可以看出岳飞是文官。以此体现出岳飞文武双全。塑像上方“还我河山”四个大字是岳飞的手迹。两旁望助上的楹联“朱仙镇血战丧敌胆,风波亭长恨遗千秋”为我国原国防部部长张爱萍题写的。
大殿壁画
这些壁画是用景泰蓝手法制作的,内容分别是“忠、孝、文、武”。
孝:这里是传说中的岳母刺字,右上方揭示的是岳飞和夫人李娃侍奉母亲,左上方刻画的是岳母病逝后,岳飞和长子岳雲打着赤脚把母亲的灵柩从鄂州今武昌运往江州今九江庐山脚下。
忠:岳飞先后四次从军,其中这里是岳飞第三次从军后,因写下《南京上皇帝书》被处以“小臣越职,非所宜言,夺官归田里”的处分,而岳飞没有被突如其来的打击压倒,径直奔向抗金最前线投奔张所,实现他尽忠报国的远大抱负。
武:这是岳飞戎马生涯中最辉煌的一次战役郾城大战。
文:这是岳飞在鄂州今武昌吟诵《满江红·怒发冲冠》词的情景。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八月,南宋朝廷兑现宰相朱胜非在克复六郡前的承诺,将岳飞由正四品的正任镇南军承宣使,升为从二品的清远军节度使,同时授予岳飞一套很威风的“旌节”。
岳珂词
岳珂是岳飞三子,岳霖的儿子,他出身进士曾任劝农使,嘉兴府知府,官至户部侍郎。是南宋时期的文学家和史学家。在岳飞这起怨案得到昭雪后,岳珂的父亲岳霖上书朝廷请求发还岳飞怨案被没收的高宗所赐的御札和手诏,被批准后,岳霖就开始收集资料,临终前将资料全部托付给岳珂。岳珂常说:“天下的正理是不可灭的,尽管正理有时会被压抑,但终究会得到伸张。”他对父亲岳霖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加工,补充修改,完成了有关岳飞传记的一些作品。在北面墙壁上展板中是岳珂写的流传至今的著述。其中比较有名的是《金陀粹编》28卷和《金陀续编》30卷。当时编修历史的人,多为秦桧的党羽,秦桧之子秦喜,秦桧的孙子都身居要职,如果不是岳珂为岳飞著书立传,真不知道史书会怎样记载。岳珂功不可莫,所以,在岳飞十八个孙子中,在岳飞庙只有岳珂的塑像。
岳云祠
岳云是岳飞的长子,十二岁就开始随父亲抗金,手使双锤,重80多斤。南面墙壁上的画面描绘的是,1134年岳家军第一次北伐收复随州,岳云第一个登上城头与敌作战的场景,当时岳云年仅16岁,从此,岳云就以勇贯三军而闻名。北面墙壁上的描绘的是,1140年,岳家军第四次北伐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这场战役从早晨战到中午,战了三个时辰,几十回合,岳云身上受伤百处,人为血人,马为血马,并且杀死了金兀术的女婿夏金吾,大破金军的拐子马。金兵无不惊呼: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岳云在战场上屡建奇功,但是岳飞在上报朝廷时总是不报岳云的功劳。由此可见,岳飞一心想收复失地,报效国家,而不是贪图功名利禄。但是,非常遗憾的是,在颖昌大战的第二年,岳云就同岳飞一起被害。当时,岳云年仅23岁,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
张宪祠
张宪是四川阆中县人,岳飞最早的心腹大将,得力助手,曾任岳家军的前军统制。当岳飞不在金中时,都是张宪来处理军中的事务。张宪参加了收复襄阳六州郡的战役,在随州,邓州,颖昌大战中大败金军。1140年,高宗赵构和奸相秦桧为了达到议和投降的目的,首先加封岳飞为枢密副使,这种加封其实是明生暗降,收回了岳飞的兵权。然后,秦桧又唆使岳家军中的副都统制王俊,诬告张宪接过岳云为岳飞夺回兵权的谋叛书信。因此张宪和岳云首先被打入大理寺监狱,进行严刑拷打,刑讯逼供。随后秦桧又以对口证为由将岳飞骗入大理寺监狱,并于1142年将他们三人一同杀害。张宪和岳云被绑缚临安闹市上处斩,岳飞被特赐死。张宪被害后,他的后代被发配到福建漳州一带。
四子祠
岳飞有五个儿子,这里是次子岳雷,三子岳霖,四子岳震,五子岳霆的塑像。岳飞被害后,他的家人被判流放云南一带。当时最大的岳雷只有15岁,最小的岳霆年仅三岁,岳家十八口人,有十三口流放去了云南,岳霖被岳飞的好友贡文宪藏在家中隐居在丹阳紫阳渡。岳震和岳霆从九江沙河家中偷偷度过长江,改姓鄂,隐居在黄梅。后来又迁到杨梅岭山区聂家湾。岳霖是岳珂的父亲。史书上记载,岳霖从小就很聪明,有为父亲伸冤昭雪的志向。在岳飞怨案得到昭雪后,岳霖上书请求归还高宗当年所赐岳飞的御札,手诏,宋孝宗准奏归还。从此岳霖就开始收集岳飞遗留的诗词文章,考察岳飞的生平,准备修编成书。后来身患重病,临终前他此事托付给三子岳珂。岳珂完成了父亲的遗志。岳飞的后代很多,他有十八个孙子,三十三个曾孙,2003年统计,岳飞的后代已经有44万多。
二殿
二殿原为寝殿,供奉岳飞和他的夫人李娃塑像,。1985年修复时,经省文物部门批准,殿内增设“岳母刺字”塑像而改为贤母祠。2011年3月,改为书法碑刻展室。
二殿正中是毛泽东主席手书的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词碑。毛泽东主席生前非常推崇岳飞,喜欢岳飞这首词。早在1938年,他在《论持久战》中讲军事思想时说:“古人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个‘妙’,我们叫灵活性,这是聪明的指挥员的出产品。”其中的古人就是指的岳飞。毛泽东主席不但这样讲,而且把这种灵活性运用到他指挥的战争中。
东山墙有岳飞致潭州通判的三封书札的石碣,这是目前国内能够看到的没有任何争议的岳飞手迹。
在后墙两边的墙壁上,是相传岳飞书写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
孝娥祠
孝娥是岳飞的女儿,岳孝娥从小非常有个性,通史书,知大义。岳飞被害后,孝娥去京城为父亲鸣怨,但是遭到巡逻士卒的拦阻,在有怨难以申诉的情况下,悲愤难奈,于是孝娥抱着一只银瓶投井自杀。因为孝娥抱银瓶而死,所以后人称她银瓶公主,又因为她是为父兄而死,所以被誉为孝娥。孝娥塑像是1984年,北京工艺美术学院塑造的腊像。相传杭州岳飞故宅中有一口井叫“孝娥井”,后人刘公瑞在杭州作官时,为孝娥井写下一段铭文:天柱绝,日为月,祸忠烈。奸桧孽,娥痛父冤,冤莫雪。赴井抱瓶泉化血。血如泥,愤如铁,曹江之娥符尔节。噫嘻;井可竭,名不可灭。
三代祠
三代祠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属减柱造法的硬山式建筑,屋顶装饰为琉璃瓦剪边,与大殿的型制是一致的。殿内供奉岳飞曾祖父岳成、曾祖母杨氏;祖父岳立、祖母许氏;父岳和,母姚氏的牌位。宋廷为岳飞平反昭雪后,也为岳飞的祖上三代追赠封号,分别是:曾祖成,故赠太师、魏国公。妣杨氏,故赠庆国夫人;祖立,故赠太师、唐国公。妣许氏,故赠越国夫人;父和,故赠太师、隋国公。妣姚氏,故封魏国夫人,赠周国夫人。这里奉祀供果,长年不断。
东西厢房原来是岳氏宗谱及家珍存放之所,现在东厢房供奉岳母姚太夫人塑像,端庄慈祥,和蔼可亲。西厢房是传说中岳母刺字的组塑。
岳母刺字
岳母姚氏是中国历史上以为伟大的母亲,人们心目中教子的典范。1126年,金兵大举侵犯中原,岳飞立志从军报国。临行前,为勉励儿子,岳母姚氏在其背上刺下“尽忠报国”四个大字。这组塑像生动形象的再现了“岳母刺字”这一感人场面。岳母姚氏对岳飞的教育影响了岳飞的一生。岳飞从军后,在战袍上写下“誓做中兴臣,必殄金贼王”,来提醒自己不忘雪民族耻,复国家仇 。战场上,岳飞率领岳家军势如破竹,所向披靡,大小二百余战,未曾一败。金兵无不哀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岳飞戎马一生,所作诗词无不以收复中原为念。“长驱渡河洛,直捣向燕幽,马喋燕氏血,旗枭可汉头”,“壮志饥歺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这些词句风雷滚动,气势磅礴,展现出岳飞忠贞不愉的报国精神。
岳飞生性至孝,岳母姚氏是他的生身母亲,也是他的启蒙老师。据岳飞上书朝廷的一段奏章说:“臣孤贱之际,幼失所怙,鞠育教训皆自臣母”。意思是说:他小时侯就失去了父亲,养育全靠母亲。因而岳飞对母亲非常孝顺。在河北沦陷后,岳飞念念不忘在敌人铁蹄之下倍受煎熬的母亲,连续十八次派人到汤阴,终于将母亲接到南方。日理万机之际,岳飞依然早晚探视母亲,照顾无微不至。每逢母亲生病时,岳飞都要亲自煎药;出兵打仗前,常常嘱咐家人对母亲谨慎照顾。绍兴六年,岳家军第二次北伐正要起兵时,岳母不幸病逝。岳飞悲痛万分,三日水米未进,随上表请旨为母守孝三年。当时,高宗鉴于中原军情紧急,让他立即回营。想想母亲刻骨铭心的嘱托,想想苦难中的河朔父老,岳飞思虑再三,移孝作忠,含泪奉旨北上。岳飞没有在母亲墓前守孝,但却得以忠孝两全名垂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