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电话:
+86 010 65683881
注册
登录
场馆列表
场馆列表
专家访谈
讲解风采
场馆视频
场馆图片
场馆全景
红色盛典
红色经典
红色研学
首页
场馆列表
专家访谈
讲解风采
场馆视频
场馆图片
场馆全景
红色盛典
红色经典
红色研学
当前位置
>
场馆列表
全部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全部
红色景点
1217
家
新厂战斗指挥部旧址
新厂战斗指挥部旧址即罗氏宗祠,位于靖州县新厂镇金星村寨路屯,始建于清代, 由过厅、天井、厢房和正厅组成,曾作为新厂战斗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先遣队-红六军团指挥部。1934年9月在任弼时、肖克、王震同志率领下。红六军团自通道抵新厂,在善里驿设伏。取得了歼灭国民党湘军补充总队第四团300余人的胜利。作为典型的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地,指挥部旧址对弘扬民族精神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积极意义。
参观访问
和平村旧址
镇远和平村不是一个村子,而是位于镇远卫城和平街南侧、坐南向北、一组由高大土石围墙圈围起来的战犯管理所。这里原是晚清时期镇远总兵署衙门,民国初年改为贵州省第二模范监狱。抗日战争时期成为国民政府军政部第二俘虏收容所,作收容和管教日本战俘之用,日本反战作家鹿地亘等称其为“和平村”,此名沿用至今。“和平村”设立的9年时间里,有6年在贵州镇远。在这里,曾先后收容日军俘虏600余人。“6年时间里,在‘和平村’生活过的日军战俘逐渐被感化,先后有137名战俘成为坚定的反战同盟成员。”他们离开“和平村”到战争前线开展反战宣传,瓦解日军士气,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起到了积极作用。
参观访问
梅山老区烈士陵园
陵园位于三亚市崖城镇梅山卧龙岗,1982年,崖县人民政府修建陵园,陵园坐南向北,占地45.05亩,1990年打建石板路364米,陵园内有八角亭,纪念碑、公墓各1座。亭内耸立着1块高1.5米,宽1米的碑记。亭的后面是纪念碑,碑高8米,碑身正面镌刻“革命烈土永垂不朽”,基座正面镌刻烈士名录。1990年1月,三亚市人民政府将梅山老区革命烈土陵园公布为三亚市文物保护单位。
参观访问
赵一曼纪念馆
宜宾市赵一曼纪念馆建于1960年,位于四川省宜宾市城区翠屏山麓,馆址系明清时代木结构建筑——翠屏书院(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占地5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650平方米,主要由序厅、第一展厅、第二展厅及多功能厅组成,并配有电子演播设备等现代展厅设施;馆藏与赵一曼相关的文物、资料720件,其中有珍贵文物80件(一级文物11件、二级文物16件、三级文物53件);常年开放《民族英雄赵一曼事迹》基本陈列展览。2008年被列入全国首批免费开放纪念馆,2009年被评为国家三级博物馆。宜宾市赵一曼纪念馆是列入全国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的纪念馆,是隶属宜宾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管理的正科级公益性一类事业单位,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四川唯一)。
参观访问
黄平县革命历史陈列馆
陈列馆位于旧州古镇天后宫内,2015年10月开始筹建、布展,共分为四个部分,通过珍贵的历史照片、实物等,展示了黄平抗清时期、长征时期、解放战争以及社会主义新中国时期极具代表性的历史事件与人物,展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黄平的红色征程,同时该馆也作为黄平革命历史的红色教育基地。1934年10月10日晚,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领红一、红三、红五、红八、红九军团及中央、军委机关和直属部队八万六千余人,开始从瑞金等地进行战略大转移——长征。当时,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编在一纵队所属的中央队,毛泽东由于患疟疾大病初愈,体虚血亏,走路极为吃力,中央机关为他配了一副担架;王稼祥因在第四次反“围剿”中被敌机炸伤,弹片还在肚子里,只好乘坐担架随队转移;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人民委员会主席的张闻天身体稍好,骑马随行,偶尔也换乘担架。张闻天从第五次反围剿的沉痛教训中认识到王明路线的严重错误和毛泽东军事路线的正确主张。在行军途中,毛泽东、张闻天和王稼祥经常在一起,议论和批判“左”倾军事路线的错误指挥。这样就逐步形成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队三人团”,使张闻天和王稼祥在旧州东门小憩时成功进行了“桔林密谈”,它对促成猴场会议和遵义会议胜利召开,确立了毛泽东复出指挥党和红军,为挽救中国共产党、挽救红军、挽救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参观访问
梅山革命史馆
梅山革命史馆位于三亚市崖城镇梅山乡梅山中学内,为了传承梅山人民的革命精神,教育激励后人,三亚市人民政府拨款,在梅山修建“梅山革命史馆”。2006年12月,史馆落成开馆。著名作家魏巍、贺敬之等为史馆题词展馆内设有“梅山革命斗争大事录”“光辉的战斗历程”“功垂干秋”“发扬革命传统”“领导的关怀前辈的希望”等5大部分。
参观访问
延安抗大纪念馆
1936年6月1日,中国抗日红军大学(简称“红大”)在瓦窑堡(今子长县城)正式成立。校长林彪,教育长罗瑞卿,政治部主任杨尚昆。同年7月迁至保安(今志丹县城)。1936年12月底,又迁驻延安城内(即现址)。1937年1月,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并成立了由毛泽东任主席的抗大教育委员会。1939年7月,抗大总校迁往华北解放区。1943年3月,迁回陕北绥德。徐向前任代校长。1945年10月,迁往东北解放区。 抗大办学10年间,总校共开办8期,并创办了12所分校,5所陆军中学和一所附属中学,先后培养了10多万名军政干部。抗大为人民军队的发展壮大,为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抗大延安总校旧址,原建筑物已无存。1964年在原址上修建了抗大校史陈列室 ,1966年对外展出,1971年停止开放。2003年,在原址上修复了抗大校门,并修建了抗大纪念馆。2004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
参观访问
毕节市烈士陵园
毕节市烈士陵园坐落在离城两公里的大新桥凤凰山上,占地面积87亩。陵园前是贯穿全城的倒天河,游龙盘延,碧波荡漾;左右是绵绵群山,青松翠柏,四季常青;后面是倒天河水库,依山傍水,景色宜人。毕节市烈士陵园是毕节市红色旅游胜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陵园始建于1956年,1958年建立革命烈士纪会碑。1987年,省人民政府将其列为省级革命历史纪念地。2001年4月30日,国务院将其批准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2005年7月11日,毕节市烈士陵园前期维护工程举行竣工典礼。2009年9月异地重建毕节烈士陈列馆,投资近100万元,于2010年10月1日重新对外开放。2010年3月20日,为更好地发挥烈士陵园的爱国主义教育作用,原毕节市投资470万元对烈士陵园进行保护和改造,完善陵园内部建设,使之成为集革命传统教育、旅游、观赏为一体的红色文化场所。2011年1月贵州省人民政府授牌“贵州省国防教育基地”。2018年毕节市委市政府授牌“毕节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9年5月毕节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授牌“毕节市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为进一步提升和更好地发挥毕节市烈士陵园的爱国主义教育作用,2020年6月8日,毕节市七星关区退役军人事务局按程序组织施工单位再次对毕节市烈士陵园附属设施进行保护和改造,使用中央拨付资金220余万元,已于2020年12月建设竣工。陵园内现有陈列馆一个,凹式二层楼,使用面积650平方米,陈列面积300平方米;有革命烈士纪念碑一座,耸立于烈士陵园最高处,雄伟庄严,经2009年扩建后,纪念碑广场140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参观人员500余人。陵园内安眠着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政治部主任夏曦等159位为中国革命事业和解放毕节而英勇献身的烈士。其中,长征时期牺牲的13名,抗日战争时期牺牲的5名,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的2名,抗美援朝时期牺牲的9名,剿匪和平时期和其它各个时期牺牲牺牲的130名。除著名的红六军团政治部主任夏曦同志外,陵园安眠的烈士还有中共毕节地下党组织所掌握的第一支武装负责人范敬章,中国工农红军川滇黔边区抗日先遣队司令员阮俊臣、副司令员陶树清,贵州抗日救国军第一支队司令员席大明,第三支队政委欧阳崇庭,中国工农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贵州游击支队司令员赵文海等。陵园内的“夏曦同志之墓”为萧克将军亲笔书写,夏曦墓左右两边还立有谢光中、夏震雷、缪正元等同志题写的碑刻。现毕节市烈士陵园每年9月30日开展1次烈士公祭日活动,每年接纳机关事业单位及其他社会各界参观瞻仰2万人次,较好地发挥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
参观访问
陵水县苏维埃政府旧址
陵水县苏维埃政府旧址位于陵水黎族自治县椰林镇中山东路22 号琼山会馆。会馆始建于1921年,是一幢祠堂式的砖木结构建筑,建筑面积908 平方米,占地1100平方米。旧址于1994年11月被海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海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 年4 月被海南省委宣传部公布为海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参观访问
桃力民抗日根据地陈列馆
桃力民抗日根据地陈列馆是桃力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项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总占地面积2944.73平方米,展陈面积1499平方米,由桃力民来了共产党、党领导咱们打鬼子、党的统一战线是法宝,人民的力量大如天、永远跟着共产党5个单元组成,利用浮雕、油画、雕塑、泥塑、硅胶人等内容进行场景表现,并通过声、光、电及重力感应等前沿科技手段提升观展效果。 桃力民抗日根据地,是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毛泽东同志发表《对内蒙古人民宣言》《三五宣言》之后,中国共产党在内蒙古地区创建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战略地位重要,组织体系完整,各族兵民团结奋斗,实战防御能力坚强。是抵御日寇进犯陕甘宁边区的北部屏障,是我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成功范例,是党的民族政策的试验和实践基地,是我党秘密交通线上的重要节点,其历史贡献彪炳史册,精神力量永远激励着子孙后代砥砺前行。本陈列将全面展示桃力民抗日根据地军民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所表现的民族大义、做出的巨大牺牲和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参观访问
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
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位于七星关区百花路19号,建筑年代为民国初期,风格为中西合璧,总占地面积约1815平方米。1936年红二、六军团长征经过黔西、大定(今大方)、毕节等地,于2月17日将原2月7日在大定创建的“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迁至毕节。1935年9月,面对蒋介石加紧对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进行新的大规模“围剿”,红二、红六军团在同中央红军失去联系,得不到中央指示,被封锁得越来越紧的情况。11月19日,红二、红六军团从湖南桑植出发开始长征。1936年1月19日,中共湘鄂川黔省委和红二、红六军团领导人在石阡召开会议,决定向黔(西)、大(定)、毕(节)地区挺进,创建新的根据地。2月2日强渡鸭池河,3日进占黔西。5日在黔西县城(今黔西市)召开会议,决定成立中共川滇黔省委和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在黔大毕地区建立革命根据地。6日解放大定(今大方县),9日在贵州地下党配合下占领毕节。2月8日,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在大定正式成立,由贺龙任主席、陈希云任代主席,朱长清任副主席。17日,迁到毕节城内百花山福音堂办公。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先后发布《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布告》(第四号),宣布八条施政方针;派出武装工作队,深入黔西北城乡,发动群众先后建立8个区级、95个乡村苏维埃政权。各级革命政权建立后,立即宣布废除一切苛捐杂税,领导群众打土豪、分浮财,先后打土豪1600多户;同时,镇压一切破坏苏维埃、红军、民族统一战线的反革命活动;广泛开展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积极做好少数民族工作等;根据地人民踊跃支援红军,扩红达5000余人。在建立各级革命政权的同时,还注意加强地方武装建设,组建贵州抗日救国军,下设三个支队,由贵州著名民主人士周素园任司令员、省工委委员邓止戈任参谋长。贵州抗日救国军的革命活动,有力牵制了国民党军部分兵力,策应了红二、红六军团在乌蒙山区的战斗和突围。之后,周质夫领导的二支队随红军长征,席大明和阮俊臣领导一、三支队留在当地坚持武装斗争,后因敌“围剿”而停止活动。黔西北根据地的发展,引起蒋介石的恐慌和不安,亲自布置“围剿”。为粉碎其阴谋,红二、红六军团领导各族人民经过40余次大小战斗,多次打退敌人猖狂进攻,消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但终因敌强我弱,未能扭转被动局面。为保存实力,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于2月27日撤离毕节,先向安顺地区,后改向乌蒙山进军。
参观访问
九屋镇新寨村黄毛冲红军烈士墓群
1934年12月上句,中央红军长征在桂北突破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后,向西进入越城岭山区,翻藏老山界地区。左翼红三军团某部到达今九屋镇新寨村准备翻过才喜界前往龙胜县时,因部分伤员伤势过重,在瑶族群众帮助下留在新寨村后山上蝙蝠洞中疗伤。据当地群众反映,因两名红军伤重不治而亡,群众将其掩埋在新寨村黄毛冲。2019年根据中央的部署,中共灵川县委、县人民政府开展湘江战役红军遗骸收殓保护工作,修缮红军烈士墓并立碑,以慰先烈。红军光烈永垂不朽!
参观访问
上一页
1
2
3
4
...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
99
100
101
10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