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电话:+86 010 65683881

注册 登录
  红色景点 1217 家
丹凤县革命烈士陵园
丹凤县革命烈士陵园位于丹凤县城,凤冠山下,紧邻312国道。陵园始建于1951年9月,陵园内占地5956平方米,大门雕刻着“英名与丹水同长,丰功与商山共高”的金字楹联。2001年,丹凤县委、县政府投资修建庾家河战斗、南丈沟战斗、寺底铺战斗、高桥战斗(24人)四座公墓及丹凤县著名烈士英名录、丹凤革命斗争简史两碑。重修了大门,扩建了门前台阶、停车场、花园等,改善了陵园门前的外部环境。步入陵园,迎面耸立着一座烈士纪念塔,塔高13米,呈方墩形,四棱嵌门,花墙相围。塔西边是150多平方米的展览室,塔后是中共鄂豫陕省委书记徐宝珊烈士纪念亭,亭后是20座烈士墓。展览室内陈列着革命战争年代红二十五军在丹凤境内留下的两挺重枪、两挺冲锋枪、手枪、马刀等革命文物及烈士遗物。有用灯光闪烁指示的丹凤县革命斗争史沙盘,有以图片、图表、文字方式展示的展板,翔实地介绍了丹凤县人民23年血与火的战斗历程。1995年,丹凤县革命烈士陵园被中共陕西省委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1年4月,并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命名为第二批省级党史教育基地。地址: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龙驹寨街道办事处北凤街西段,开放时间:上午:8:00-12:00、下午:14:00-18:00,联系电话:0914-3322037
参观访问
红色村寨交纳沟
红军长征时,曾途经炉霍县雅德乡交纳村1936年3月5日,红四方面军第八十八师、第八十九师陆续抵达炉霍,由于长途跋涉、几经战斗,伤病员的人数持续增加,红四方面军决定在炉霍休整。鉴于雅德乡交纳村可食用、可药用的植物多,红四方面军在此创办制药厂,设立了采药组、制药组和纺织组。当时条件十分艰苦,因缺乏药品和医疗器械,医生护士只有用食盐为伤病员消毒伤口,用自制木板代替夹板固定伤处,用白布和棉花代替纱布包扎伤口。与红军文化广场斜对着的田地里有一棵苍翠挺拔的大树,被当地人亲切唤作“红军纪念树”,此树需5人才能抱住。据了解,当年红军部队就围着这棵树安营扎寨。上世纪70年代炉霍发生地震,某部队也在此树下扎营,开展了可歌可泣的抗震救援工作。为纪念红四方面军和前来抗震救援的这支部队,交纳村百姓视此树为珍宝。交纳村里还有一块“红军田”。当年从安徽跟随红军北上、只有17岁的蒲忠厚在一次围剿中不幸受伤,为保全生命,他只能进行截肢手术。看到战友的大腿被截肢,战士们心如刀绞,把蒲忠厚被截下的大腿埋在了交纳村的土地里。为纪念像蒲忠厚一样为国为民勇作战、洒热血的红军战士,交纳村民把这块土地用石头围了起来,并取名为“红协”,意为“红军田”。当年,朱德还在一村民家里住了三天三夜。该村民名叫生根,是村里的大户,他见红军战士主动帮村民看病做事,深受感动,便邀请朱德总司令在家里休整。受红军影响,生根坚定了一心向党的决心,于1950年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藏民团。后来,为纪念红军和交纳百姓的深厚情谊,生根专门给孩子取名为“亚玛朱德”。在军民共欢乐的浮雕背后,是交纳村的红军文化展览室,该展览室于去年8月建成。走进室内,一块长木箱、一把藏刀和一杆藏枪,让村支书仁青想起了另一段往事。他说:“我爷爷是藏兵团的成员,帮红军牵过马,木箱是红军用来装枪的工具,一般驮在马背上;藏枪和藏刀都是我爷爷的,当年红军用过这藏刀和藏枪,一位红军领导还专门试用了这把藏枪。”
参观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