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电话:
+86 010 65683881
注册
登录
场馆列表
场馆列表
专家访谈
讲解风采
场馆视频
场馆图片
场馆全景
红色盛典
红色经典
红色研学
首页
场馆列表
专家访谈
讲解风采
场馆视频
场馆图片
场馆全景
红色盛典
红色经典
红色研学
当前位置
>
场馆列表
全部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全部
红色景点
1217
家
红二十六军革命旧址
红二十六军军部旧址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马栏镇转角村。旧址包括军战史陈列馆、军部旧址、哨楼及授旗台等。1932年12月24日,陕甘游击支队开往旬邑转角村整编,举行授旗仪式,宣布红二十六军正式成立,军政委杜衡,党委书记汪峰,红二团团长王世泰,参谋长郑毅,政治处长刘志丹。红二团下辖3个步兵连、一个骑兵连、一个政治保卫队、一个少年先锋队和一个随军学校。军部驻地转角村。
参观访问
中央红军第五军团部旧址——陈屋
中央红军第五军团部旧址位于于都县城西面的罗坳镇步前村。旧址为陈姓民居,土木结构,占地面积611.5平方米。1934年10月19日晨野战军后卫红五军团从兴国南部来到罗坳集结休整,军团部驻扎在步前村黄泥丘陈姓民房内,并在这里召开了营长以上干部会议,中央代表陈云到会做了目前形势与任务的报告,具体布置了转移的各项具体工作。10月20日晚,红五军团分别从县城和孟口地区渡过于都河开始长征。
参观访问
卓木碉会议会址
在马尔康等地,留守后方的左路军第二纵队也奉张国焘命令准备向南进攻,此时,红军控制着阿坝、雅尔都、松岗、党坝、马尔康、卓克基、梭磨、马塘、康猫寺等地区,主力则集结于马塘、卓克基、马尔康、松岗、党坝一线,并基本完成了向南进攻的准备工作。1935年10月5日晚,张国焘在喇嘛寺主持召开高级干部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朱德、徐向前、陈昌浩、李卓然、罗炳辉、何长工、周纯全、曾传六、傅钟、李特、余天云、刘志坚等军以上干部大约四五十人。会议主要内容有两项:第一是在政治上反对党中央、毛泽东同志北上抗日的正确方针,分裂党分裂红军。第二是在组织上宣布成立了“中国共产党临时中央委员会”,自命为“主席”宣布成立了“中央军委”、“中央政府”、“中央政治局”、“中央书记处”、“团中央”等机构。这次会议,史称“卓木调会议”。为贯彻南进方针,10月7日张国焘以“中革军委主席”名义发布了《绥崇丹懋战役计划》,并于10月8日正式实施。红军沿大金川两岸大举南下,提出了“打到成都吃大米”的口号。绥崇丹懋战役结束后,10月20日,张国煮以“军委主席”的名义发布了《天芦名雅邛大战役计划》,在攻克百丈关战斗中,虽歼敌一万五千人,但红军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伤亡近万人,且未能打破敌人的阻击取得决定性胜利,天芦名雅邛大战役计划被被迫终止。这一结果,宣告了张国焘南下方针在军事上的失败,红四方面军由进攻转入了防御。针对张国焘的分裂行径,中共中央于1936年1月22日指出:这种成立第二党的倾向,无异于自绝于党,自觉绝于中国革命,并决定在党内公布1935年9月12日俄界会议作出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张国焘同志错误的决定》。同时,电令张国焘“立刻取消他的一切‘中央’,放弃一切反党的倾向”。由于南下节节碰壁,而陕北的形式则是一片大好,张国焘不得不于1936年6月6日召开“中央”纵队活动分子会议上宣布取消“临时”中央,并准备成立西北局。期间在卓木碉还成立了以邵式平为书记的中共大金省委。
参观访问
广西学生军抗日纪念碑
广西学生军抗日烈士纪念碑原建于桂林。1991年,迁到南宁市东南郊的青秀山景区帽子岭。2001年12月,经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列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花岗岩构建的纪念碑高20米,正面镌刻着“广西学生军抗日烈士纪念碑”12个红色大字,基座上刻有碑文,并镶嵌着广西学生军参加抗日战斗、读书学习等场面的浮雕。2006年11月,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在广西学生军抗日烈士纪念碑旁,修建抗日烈土英名碑和事迹碑,铭刻60多年前广西学生军的抗日历史。
参观访问
求吉寺中共西北局会议会址
中共西北局求吉寺会议会址位于阿坝州若尔盖县求吉乡德翁村。 红军转进康北地区后,广大指战员北上与中央红军会合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而此时,党中央对四方面军继续表示了极大关怀,希望其迅速北上,并多次发出指示。1936年6月6日张国焘被迫取消了“临时中央”,准备成立西北局。6月10日,张国焘电告中央,准备于6月底北上。与二方面军胜利会师后,两个方面军踏上了共同北上的道路。7月27日,党中央正式批准成立西北局,由张国焘任书记,任弼时任副书记。中共西北局根据二、四方面军出草地后敌我形势和党中央关于速出甘南、抢占腊子口、攻占岷县的指示于8月初在求吉寺开会,参加会议的有张国焘、朱德、徐向前、陈昌浩、任弼时、刘伯承、周纯全、傅钟等西北局书记、委员。会议决定二、四方面军共同组织岷(州)、洮(州)西(固)战役。8月5日,朱德、张国焘签发了《岷洮西固战役计划》。西北局还作出了《关于目前红军进入西北地区组织临时革命政权问题的决议》。求吉寺中共西北局会议是西北局成立后召开的第一个重要会议,也是红军长征在四川境内、雪山草地召开的最后一次重要会议。
参观访问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旧址二苏大会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于1933年8月动工,1934年1月落成。由钱壮飞设计,袁福钦任工程指导。1934年1月21日至2月1日,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在这里召开。大会通过了修改后的宪法纲领、土地法、婚姻法等法律法令,选举了新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
参观访问
达古冰川红军桥
1935年6月至1936年8月的一年零两个月中,中国工农红军一、四方面军近9万人,先后三次辗转途径黑水,并在黑水建立了区乡级苏维埃政权和游击队组织,当地藏族群众自发筹集粮食,为红军当向导,经历艰难险阻,最终成功翻越了景区内的昌德雪山(海拔4283m)和达古雪山(海拔4752m),在达古雪山下的毛尔盖召开了长征途中著名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毛尔盖会议”。红军途径黑水时,正处于疲意交加,缺衣少食,自然环境恶势,医药、枪弹缺乏的极其艰难时期,红军三次进出黑水,共约9万人次驻扎和路过,近万名红军战士因战斗、伤病、严寒和饥饿献出了年青的生命,为了翻雪山、过草地,红军在黑水进行了大量的物资准备,共筹集粮食710万斤、借食畜油1万多斤、熬制土盐2500多斤、以及借用大批皮毛等即御寒物资。1935年7月,红军在翻越雅克夏雪山后,在山下的马河坝停留修整了两天,为翻越昌德雪山作准备,仅仅雅克夏雪山到马河坝途中,就有500多名红军战士为革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翻越昌德雪山后,部队在达古河畔安营扎赛,期间还留下了《吃冰激凌》《还不算空手》《达古的生活》等著作。其中,红军桥就是红军当年翻越达古雪山北上毛尔盖的重要路径。现在的红军桥经过几次翻修,但依旧保存着较为完整的当年红军途径过后的印迹。
参观访问
毛主席接见广西各族人民纪念馆
1958年1月,毛泽东同志在南宁主持召开中央工作会议,此次南宁之行虽然短暂,却对广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会议期间,毛泽东同志两次畅游邕江,亲切接见广西各界群众代表,给广西人民,特别是南宁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的直接关怀下,国家给广西安排了一批项目,包括钢铁、电力、化工、机械、水泥、制糖以及水利建设等,这批基本建设项目对后来广西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参观访问
泸定二郎山川藏公路纪念馆
历朝历代的人们,都尝试过对沟通康藏的道路进行修筑,但大多归于失败,民国时期西康建省后曾尝试修路亦草草收场。惟有1950年人民解放军十八军进藏途中,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采取“一面行军、一面修路”的策略,在短短数年间竞修通了从雅安到拉萨的川藏公路。二郎山公路正是其中极为艰险的一段。人们军队在付出巨大牺牲的同时,也铸造了人类交通史的奇迹。建国60多年来,汉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发挥聪明才智,克服重重困难,逐步改善着二郎山乃至藏区的交通状况,特别是世纪之交二郎山隧道的打通,是泸定交通新的里程碑。雅康高速的筹备和修建,也将成为康藏交通新的起点。在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大背景下,二郎山的交通必将更加辉煌。
参观访问
红军长征过茅台陈列馆
红军长征过茅台陈列馆,建筑面积1900平方米,展陈面积1100平方米。主要讲述的是红军一渡到四渡的过程,其中“三渡赤水”是至关重要的转折点,当年毛泽东、朱德、刘伯承等首长也就是从此渡河,茅台作为三渡之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陈列馆综合运用实物展陈以及声光电等技术,生动再现80年前红军四渡赤水波澜壮阔的历史,重温茅台酒镇与中国革命历史红色情缘,展示中国工农红军在血与火中建立的不朽功勋。
参观访问
苟吉寺红军驻地旧址(李先念居室)
苟吉寺位于甘南州迭部县达拉乡次哇村东达拉河西岸台地上。 苟吉寺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8年),初为苯教,后改奉格鲁派,是四川省若尔盖县阿西卓仓寺的属寺。1936年红军二、四方面军长征从四川进入迭部县境达拉沟后,先头部队在该寺驻扎、红四方面军前卫总指挥李先念曾在该寺居住。其后,大部队陆续在该寺宿营,前后历时二十五六天,并给寺院留下部分借条、枪支、银元以及红军标语等,后因经堂失火被毁。另,1935年红一方面军长征时,周恩来也曾在此寺院养过病。1958年该寺关闭,1966年由于经堂失火,经堂和部分僧舍以及革命标语被毁。1983年5月重新开放,现新建有经堂、佛殿、茶房及白塔各1座,僧舍10余院,住寺僧人38人。寺院主体建筑大经堂坐北朝南,为二层建筑,外墙80-100公分由土夯制而成,内部为木结构。
参观访问
泸定桥景区
泸定桥始建于清康熙44年(1705年),次年五月竣工,康熙御笔题名“泸定桥”,并立御碑于桥头。1935年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红二师四团昼夜行军240里,英勇飞夺泸定桥一战,一举粉碎了蒋介石妄图把红军变为“第二个石达开的阴谋,打开了北上抗日的通道,“十三根铁链托起了一个共和国”,谱写了中国革命史上和世界军事史上“惊、险、奇、绝”的不朽篇章,毛泽东同志为此写下了“大渡桥横铁索寒”的壮丽诗句,泸定桥自此名扬四海,成为中国红色第一桥。
参观访问
上一页
1
2
3
4
...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
99
100
101
10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