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电话:
+86 010 65683881
注册
登录
场馆列表
场馆列表
专家访谈
讲解风采
场馆视频
场馆图片
场馆全景
红色盛典
红色经典
红色研学
首页
场馆列表
专家访谈
讲解风采
场馆视频
场馆图片
场馆全景
红色盛典
红色经典
红色研学
当前位置
>
场馆列表
全部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全部
红色景点
1217
家
道孚红四方面军总部驻地旧址(灵雀寺)
旧址位于甘孜州道孚县灵雀寺街36号灵雀寺寺庙内。1935年年底,张国焘在百丈关大战中受挫后,在中共中央和朱德、刘伯承、徐向前、陈昌浩等人努力争取下,不得不同意北上方案。1936年2月28日至3月15日红军总部等机关和领导人相继抵达道孚,总部设在灵雀寺。3月中旬至4月1日,红四方面军总部在道孚灵雀寺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道孚会议),总结南下历次战役特别是百丈关大战的经验教训,分析当前的形势和今后行动方向;根据党中央来电指示提出了北上甘南的具体意见,要求各军抓紧筹备过草地的物资,制定了4、5月作战计划;政治部还提出“迎接二、六军团”“准备北上”“创造西北广大抗日根据地”的口号。1936年7月红四方面军陆续离开道孚并于7月2日与红二、六军团会师。灵雀寺于清康照元年(1662)由五世达赖的弟子伙却吉.昂翁彭措所建。全寺占地73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7100多平方米。灵雀寺红四方面军总部驻地旧址2004年7月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参观访问
龙州起义纪念碑
龙州起义纪念碑建于县城城东区的将军岭中央,纪念碑大体按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式样设计,碑体造型庄严肃穆,雄伟壮观。纪念碑坐北朝南,背身高19.30米,通高30.21米,寓意着1930年2月1日是龙州起义的具体时间。基座宽15米,寓意当时左江地区的15个县是左江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基础。碑身宽7米,碑帽宽8米,寓意红八军是在红七军成立之后所创建的。
参观访问
抗大总校工兵连旧址
抗大总校工兵连旧址,抗大第六期创办时,根据前线部队作战需要专门成立了特科大队,下设工兵连。工兵连参加了百团大战等战役战斗,以交通破袭和攻坚爆破歼灭日伪军。在华北敌后指导地方武装和人民群众广泛开展破交战、地雷战等。
参观访问
红军长征宿营地(阿什羌寺)
阿什羌寺:又称阿什羌贾贡寺,藏语称“阿什羌贾贡显密讲修洲”,通称“江日堂贾贡巴”,位于班玛县南江日堂乡的阿什羌村,距县城10公里处。该寺是果洛藏族自治州境内佛寺中历史最为悠久、觉囊派寺院中规模较大的一所,有经堂3座12间,僧舍31座80间,占地6亩。另有宝心古塔3座,规模宏大,造型别致。1936年7月,阿什羌寺迎来了工农红军,而红军的优良作风也深深感动了广大僧人。
参观访问
龙州铁桥阻击战遗址
1930年3月20日,国民党桂系军阀借红八军分兵各县剿匪之机,派十一师师长梁朝玑率桂军5000多人水陆两路进犯龙州。当天上午,左江革命委员会正在龙州新填地广场举行追悼何建南烈士大会。当时留守龙州仅有红八军第二纵队两营和左江工农赤卫队大队约2000人。面对强敌突袭,军长俞作豫、政治部主任何世昌、参谋长宛旦平指挥龙州红色军民英勇阻击,打退了敌人多次进攻。但敌众我寡,继续坚守龙州城,必将全军覆没。
参观访问
界首渡口
界首古街位于湘江(界首段)西岸,始建明朝,全长1000米,数百间骑楼,上千个廊柱沿江“一”字排开,既遮阳避雨,又便于交易,盛极一时。古街曾分有五排、四排、青龙、黄龙、红龙五条街,其中五排聚集的是挑夫、打铁、杀猪之类的劳动者;四排有豆腐坊、松烛坊、裁缝铺、药铺等手工作坊,青、黄、红龙三街有湖南、江西等会馆及“裕昌隆”、“志源祥”,等老商号主要从事商贸交易。界首是兴安、全州、灌阳和资源交通枢纽,湘桂航运的必经之地,人口汇聚,商贾云集,素有“上界首,下庙头”之说,号称“桂北四县乡镇第一街”、“桂北版清明上河图”。界首渡口位于界首镇老街北端的湘江两岸,是湘江往来的重要古渡口,1934年11月25日中央红军作出正式渡江决定,历时7天中央红军突破湘江,冲破了敌人的第四道封锁线,由于界首渡口位于红军突破湘江的四个渡口的最上游,加上中央军委两个纵队由此渡江,故此界首渡口称为“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第一渡”。2006年界首渡口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参观访问
抗大总校上干营旧址
抗大总校上干营旧址——坡子峪村位于浆水镇西南方4公里处,抗大在浆水办学期间,上干营驻扎在坡子峪村,营长潘焱兼军事主任教员,许凤翔任教导员兼政治主任教员。上干营下属三个连队,由张贻祥、沈先富和彭宗珠分别担任各队领导,同时兼军事、政治教员。营部同第一队驻坡子峪村、二队驻八里丈村、三队驻西坪村。旧址一处,抗大总校上干营旧址。
参观访问
红军长征宿营地(白扎寺)
白扎寺:亦称“江日堂寺”“追公寺”(“追公”为地名),位于班玛县城东南部的江日堂乡江日堂牧委会旁,距县城4公里。属宁玛派噶陀寺系统。白扎寺由三部分组成,即追公寺、多卡寺和天葬台。分寺中央有一圆形小山,称之为“闪光铁山”,在果洛地区较为有名。有经堂6座84间,僧舍30座90间。白扎寺在1936年7月将一些经堂、转经房和僧侣宿舍等腾出供红军指战员们休息居住。
参观访问
龙州革命烈士纪念碑
1930年2月1日,邓小平、李明瑞、俞作豫等组织领导发动龙州起义,创建了中国红军第八军。革命烈士纪念碑是为了纪念红八军和人民革命先烈、经国务院批准建设。纪念碑于1960年清明节奠基,1964年清明节落成,革命烈士纪念碑位于龙州县城中山公园丽江河畔,碑园占地面积为11166平方米,碑台建筑面积1613平方米,纪念碑呈方形。分碑身、须弥座、台座三部分,台座分两层,四周环绕设有栏杆,均有台阶,碑体高16.3米,碑座四面宽各5米,砖石结构为主,碑体造型肃穆庄严、雄伟壮观。纪念碑的西面、南面、北面分别镌刻的邓小平、韦国清、张云逸于1962年亲笔题词,纪念碑正面“革命烈士纪念碑”七个大字是时任国务院副秘书长齐燕铭所书。
参观访问
千家寺红军标语楼
华江红军标语楼,占地131.35平方米,建筑面积252.7平方米,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1988年冬经过一场火灾后,涂抹在墙壁上的纸筋灰一块块地脱落下来。人们发现墙上竟然露出一幅幅标语;红军是工农自己的军,当红军有田分,等等,落款为红军宣,该楼经维修后于1992年正式对外开放。现已剥出的18幅红军标语书写工整,字迹清新,尤以一幅由国民匪党四字构成的漫画狗,画面简洁,幽默辛辣,极富艺术感染力。因此,独具特色的它成为这座红军标语楼中最为出名的一幅红军标语。
参观访问
抗大上干科旧址
抗大上干科旧址一南口村位于浆水镇西南4.5公里处,明朝永乐2年(公元1404年)张氏先祖从山西省迁至于浆水川南侧,占产建庄。 抗大在浆水办学期间,学校编为上干科(一大队),科部设在南口村;基本科(二大队),科部设在道畦村;陆军中学(三大队),科部设在宋家峪。上干科于1941年春成立,科长胡汉标,政委李呈瑞,政治处主任雷钦。之后科长由汪乃贵担任,政治处主任陈鹤桥,副科长赵玉珍。招收培养学员大多都是一二九师团、营以上的干部。村里现有旧址两处,一处为上干科政委李呈瑞旧居,一处为上干科科部旧址。
参观访问
红军经过的白玉寺
红军长征是否经过久治县白玉乡,经专家学者研究论证,仍有存疑,据有关资料记述:1936年7月22日,红军轻骑挥戈北上,渡过多柯河进入容施。因地区辽阔又编为两个分队,一队向四地方、木用前进,进至果洛阿什羌部落的康干部落歼灭喇平福团一个排,击退一个增援排。7月28日,喇平福率部至亚尔堂,与红军骑兵700多人遭遇,激战六、七小时,以其凭险固守仅略损失。7月30日,红军进占青南重镇白玉寺,喇团迭经苦战寡不敌众遂变更战略退守玛可河。8月8日晨三时,红军强渡玛可河,喇团拼命阻击,红军仍退至白玉寺。据藏族老人回忆:“据说红军本来打算是从久冶(白玉寺)方向北上,但途中遇到了驻扎在白玉寺马匪的顽强阻挠又退回来,后经阿什羌子沟方向向四川阿坝走去,期间在作木沟修整了约十天时间。”红军在青海果洛地区,冲破了马步芳的所谓第一道防线,但因红军是要经阿坝向甘南前进,北上抗日,无意向青海腹地进军,加之马步芳在青海果洛地区只有一个团的兵力,所以红军顺利通过了果洛地区。红军长征途经青海果洛一带,虽时间不长,但其影响却是很大的,可以说在辽阔的果洛草原上播下了革命火种,极大地鼓舞和促进了果洛藏族人民反对马步芳血腥统治的斗争。1938年春夏之交,果洛藏族人民联合行动,一举全歼了久治白玉寺附近马步芳的反革命武装——喇平福团,并将喇本人生擒处死,广大藏族人民为之欢欣鼓舞。
参观访问
上一页
1
2
3
4
...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
99
100
101
102
下一页